隋唐天字七书_第119章 洛阳城西苑为佳,义仓制洛口居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9章 洛阳城西苑为佳,义仓制洛口居首 (第2/2页)

和经济,军事的现实考量,才是杨广营建东都洛阳的核心要义。

    也许从一始,杨广就倾向于把洛阳当成他日常办公的都城,他非常清楚隋朝的根基在北方。

    要想天下稳定,他必须维持以北统南的传统。

    所以,他在洛阳又干了一个宇宙级的工程。

    那就是修建了规模庞大的义仓群。

    义仓是一种储粮制度,也成了一种事实上战时军事配套制度。

    义仓起源于民间,当丰年时,积谷备荒,后来,长孙平主管杨坚一朝的财政,将民间自发积储行为固定为政府的强制储蓄政策。

    于是,国家迅速富强。

    但为了储存粮食,必须修建他窖。

    杨广在洛阳附近增修了几个仓窖,只是其中有几个粮窖的面积和体量,实在过于庞大和夸张。

    比如洛口(兴洛)仓,就是当世最大的粮仓,其实已经不能叫做一个粮仓,而是一个城市了。

    洛口仓,周围有二十余里,已是一座城池的规模了,一共有三千个粮窖,每一个粮窖都江堰市可以存储粮食八千担。

    仅仅为了保护这一个粮仓的安全,杨广就长期派驻了一千兵马来,保护它的安全。

    其余的粮仓,也同样规模庞大。

    杨广当初的设想,应该是坐镇居天下之中的洛阳,统领全国,但现实是,他却只能背离北方的两京,彻底龟缩在东南扬州一隅。

    也许,开始之时,杨广只是把扬州定义为他的龙兴之地,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行宫,一个他梦想开始之地的,内心的精神家园。

    扬州,那是杨广的第二故乡。

    家乡,是一定要衣锦而归的。

    杨广的目光,盯着东南的扬州,盯着洛阳,盯着全国的山山水水,他要干大事,创大业。

    杨广的年号,就叫大业。

    杨广从一开始,就立志要开创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

    他自知得位不正,而他却极为自负,认为自己天下之大才,身负天下之大望,自己天生就与众不同,注定要成就一番伟业。

    然后,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要修运河。

    中国的历史上,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人挖河修渠搭桥筑路,但杨广和他们不一样。

    他不只是准备修一条运河,他要将全国天南地北的水系,全部联通,从此可以让水路变成坦途。

    这是造福千秋,功耀万代的大运河工程。

    杨广说干就干。

    他没有任何犹豫,但是,杨广并不蛮干。

    他修建的运河,全部都是在中国古代已有的旧河道基础之上,扩展疏浚,加深加宽而已。

    即使如此,这也是一件极耗人力和物力的巨大工程。

    以至于后世历代帝王或文臣将相,还有文人墨客,一边享受着杨广修建的运河的便利,一边在纸上对杨广指指点点,说他修建运河,虐用民力,以致于亡国。

    但即使是民间的小说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论断。

    他们在诗中明确说道“禹王治水争言利,炀帝修城尽道荒。功业相同仁暴异,须知别自有商量。“

    这是以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去评价杨广的功过是非。

    毫无疑问,这种超大规模的工程,如果不是集中全国之力,以非常高强度的劳作,以及强悍集中的管理,又怎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完成?

    纵观杨广一朝伟大工程的工期和动员的人数,总是让人生出望而兴畏,闻而惊叹,思之不免有一种高山仰止的境界。

    这条大运河的最大工程首推通济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