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136章 举国精锐集涿郡,杨广亲征蒙暗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6章 举国精锐集涿郡,杨广亲征蒙暗尘 (第1/2页)

    杨广要举全国之力征伐高句丽。

    他决定亲自挂帅,对于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国,如此兴师动众,让天下sao然,很难以一种正常的思维,去评判杨广的行为。

    因为,身为皇帝,御驾亲征,既没必要,也过于神经质,从军事上讲,是一种盲动的行为。

    毫无疑问,巨大的声势,很给随军出征的周边各国,以极大的震撼,会加深他们对于隋朝强盛的顾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后果。

    但这一样存在巨大的后遗症。

    或者,杨广在最后一刻,依然只是想借用其庞大的声势,让高句丽王服软,上书认罪,就可以两相平安,互道无事。

    也许,杨广只是需要一个台阶,一个高句丽能够服软的台阶而已。

    毕竟,以全盛的隋朝之力,无论如何,高句丽都不可能长期支撑。

    但杨广失望了,高句丽王没有给他任何的面子。

    高句丽选择了直接对抗,或者,他们知道杨广的色厉内荏,声势虽大,但致命的缺陷更多。

    事实也正是如此。

    杨广征伐高句丽,其实已经苦心经营了多年。

    永济渠,就是杨广战争意志的体现,这是交通南北的大动脉,可以将全国的士兵和粮食,直接运送到涿郡。

    而涿郡也正是杨广征伐的大本营。

    他首先面向全天下颁下一道诏书,宣布将正式讨伐高句丽。

    杨广的战略是水陆并进,在高句丽的都城平壤城下会师。

    征兵计划庞大而夸张,杨广尽征天下之兵,下令全国之精锐,不管路途远近,全部在涿郡汇合。

    杨广特别组建了一支水军,他在东莱准备新造三百艘战舰,征发了江淮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等等。

    可见即使是几千里之遥的士兵,也必须北上涿郡,这是一个艰巨的工程。

    士兵们平时严格cao练,身体更为强壮,或者可以应付如此长途的行军,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后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任何一个朝代,打仗最后都要归结到后勤的比拼。

    后勤的支援系统,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一是制造了五万辆戎车,装载士兵的衣甲幔幕,由士兵自己负责推送,送至高阳。

    二是征发河南,河北民夫随时供应军须。

    三是运送米粮由永济渠至涿郡,舳舻千里,不绝如缕。

    四是征发鹿车夫六十余万,二人一组,共推三石米,千里送粮。

    这种全国性的动员,搅动并竭尽了所经区域所有的民力,沿途几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

    为了赶时间,甚至来不及掩埋前人的尸体,只能让他们就地腐烂,臭秽盈路。

    这是民力达到顶点的显现,实际上,大隋如日中天的声势,在杨广一而再,再而三的征伐下,早已疲惫不堪。

    甚至连基本的人手都捉襟见肘。

    除了几次征发妇女顶替男性做力役外,为了应付人手的短缺,杨广将增添人丁,盯上了佛道二教的方外人士。

    杨广裁汰僧尼,用于充当力役的行为,从609年一直持续到611年,甚至于其中有非常夸张地强制征用。

    杨广高居皇帝之位,一切以目的是从。

    也许从全国征兵开始,他就已经耳目失聪,他周围的群臣,已经完全报喜不报忧了。

    杨广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和独夫,他再也不能像刚登基时,挥斥天下,激扬江山了。

    或者,杨广坚信只要达到目的,过程并不重要,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他选择无视。

    当此之时,杨广自信满满,他坚信世界就在他的脚下。

    全国之兵总集于涿郡。

    此次集兵,总计一百一十三万,号称二百万,馈运后勤之人,又有二百万以上。

    拥有如此规模的作战队伍,本来应该完全高枕无忧,但杨广第一次显示出自己隐隐的担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