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巧文德虎口脱险,虚仲文勉强追敌 (第2/2页)
之际,就因为有幽州于翼的支持,才切断尉迟迥和东北诸族的联系,在战略上让尉迟迥失去纵深回旋。 于翼是于仲文的五叔,于仲文本人,在尉迟迥的地盘,起兵拒迥,终因势单力薄,仓皇之际,只能放弃妻子和孩子,和七八十骑杀出一条血路,只身逃归京师。 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留在尉迟迥地盘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全部被尉迟迥斩杀。 于仲文和尉迟迥结下了血海深仇,事实证明,尉迟迥同样付出了不可承受的代价。 于仲文被杨坚的感情攻势俘虏,加上不共戴天的杀妻杀子之仇,就转而全力对付尉迟迥。 于仲文先是以于氏家族代表身份,给前线将士传递了于家全力支持杨坚的政治态度。 并且,他高度评价杨坚的执政平允之心,稳定前线诸将浮躁将动的心气,暗中消除了宇文忻等的可能的反复。 这在当时谣言满天,传言前线诸将有可能和尉迟迥沆瀣一气,暗通款曲的紧急当口,于仲文可谓以一己之力,稳定前线军心,挽救了杨坚。 并且,于仲文在随后讨伐尉迟迥的战斗中,悍不畏死,战绩彪炳。
他独立率领一个方面军,完成了对檀让和席毗罗十多万人马的彻底清剿。 并且,于仲文机诈百出,举重若轻,略施小计,轻松写意地击溃其大军,可谓智勇双全一代名将。 然后,于仲文每战有功,跟随晋王杨广出征塞北突厥,大胜而还。 于仲文一身一家一族,全为大隋尽忠,可谓有勇有谋有功有绩。 最重要的是,于仲文和杨广建立起私交,是为数不多能为其信任的当世名将。 杨坚父子也心领于仲文这份人情。 因而,在这场战前会议之上,于仲文争得上风。 会议的主题是在乙支文德渡河之后,隋军何处何从? 宇文述作为杨广的亲信,也是权臣,他看到孤军深入,后勤不供,颇为担心未测之前途,因而,主张退军。 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赞同。 但于仲文不同意。 他因为放走了乙支文德这块到手的肥rou,内心懊恼不已,坚持要派精锐部队,渡过鸭绿水去追击乙支文德。 于仲文的坚持和自信,来自于最近几场小胜。 当乙支文德渡江之后,于仲文立即派出追兵,竟然一日七战,七战皆捷。 这其实是乙去文德的诱敌和疲敌之策,他想让隋朝大军深入腹地,然后依靠地利和后勤去击败隋朝。 于仲文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认为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不过如此。 于是,他坚持再加派精锐部队渡江追击。 但自家事,自家知。 宇文述知道后勤和军粮始终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他坚决反对。 于仲文知道无法用道理说服宇文述,便只能用威势和资格去压服众将,他大怒说道:“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且仲文此行也,固无功也。” 于仲文的话,已经说的很重了,隐隐指出此次出军,若是无功而返,那就需要阻挠自己的人去背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