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141章 杨广再战辽东城,沈光无愧骁果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1章 杨广再战辽东城,沈光无愧骁果勇 (第1/2页)

    第二次征伐高句丽是顺理成章的事。

    杨广即刻发布了全国的动员令。

    由于第一次征伐正规军损失过大,同时,也为了注入新的血液,杨广这次准备征召自愿军,在民间征召骁果。

    杨广征召全国有一技之长,并且愿意为国而战的奇人异士。

    他汲取了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时,后勤不继的问题,杨广特意修复古辽东城,先期存储军粮,让它成为进攻的大后方和基地。

    杨广准备和高句丽打一场持久战争。

    萨水之败,是杨广一生的耻辱,隋朝上下,一心向外,主辱臣死,这个场子是一定要找回来的。

    朝野上下,完全同意再伐高句丽,但对于杨广亲征,却依然存在非常大的争议。

    郭荣上谏说:“戎狄失礼,臣下之事;千钧之弩,不为鼹鼠发机,奈何亲辱万乘以敌小寇乎!”

    这是一种稳妥的方式,因为当时隋朝国内的政局,已经潜流暗涌。

    天灾肆虐,加上官逼民反,中原大地,反抗隋朝的义旗已是遍地开花。

    虽然对于隋朝这架庞大的机器而言,只是芥癣之疾,但星星之火,未必不可以燎原。

    因而,这个帝国,需要杨广坐镇都城和朝廷,去稳定军心民情,也只有杨广本人,才能控制日渐混乱的局面。

    如果杨广再度远征僻处边陲的高句丽,一旦再次出现闪失,或是国内烽烟再起,整个国家,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庾质同样有这种担心,当杨广再一次询问他的意见之时,庾质也豁出去了。

    他要讲真话,虽然他知道,真话有可能带给自己不可预测的危险。

    这就是庾质的第二答,“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

    庾质想抓住最后一次机会,劝杨广不要亲征,但杨广此行,已是箭在弦上,不可不发了。

    杨广发怒道:“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岂有成功也。”

    杨广想起一征高句丽时,平壤城下九支大军,在萨水的惨败,心中未免比较衡量,如果当时是由自己指挥,或者会是另一种结局。

    杨广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也过于看轻他的朝臣,他的偏执和小孩子得不到一个玩具,胡搅盲缠相类似,他已经蒙心蔽眼。

    高句丽,将成为他一生之痛,也将成为隋朝一朝之痛。

    杨广觉得自己必胜无疑,但这一次,真理掌握在朝臣的手中。

    杨广驾轻就熟,直接杀奔辽东城,这是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时,杨广未完成的任务。

    杨广此次依然延续了第一次进攻的战略,分水陆二路进攻,会师平壤城下,他自己,亲临一线,亲自督战辽东城的进攻。

    隋朝再一次证明了在正面战场上,精锐的隋军横扫天下的无敌霸气。

    王仁恭率领一千精锐骑兵,竟然击破了高句丽数万军队。

    于是,战斗又回到了无比熟悉的模式。

    高句丽开始坚壁清野,据城固守,隋朝又开始攻坚模式。

    这一次,杨广吸取了教训,他颁布了一道命令,他授权攻城的部队,自行根据现场情况,决定实际军事行动。

    这释放了隋军的战斗力,但高句丽并非弱者,他们是一流的守城者。

    他们向中原王朝的学习,获得了回报。

    中原王朝是农耕社会,以城市为中心,对于城市的攻守之道之术之器,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并且积累了无数实际的经典案例。

    高句丽作为一个缩小版的中原王朝,其文化直接源自于中原,因而,城守之战,是他们最在意和必修的一个功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