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避合围玄感西进,免城破智积有计 (第2/2页)
溜走,但杨玄感并非山穷水尽。 李子雄再献一策,“东都援军益至,我军数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振贫乏,三辅(关中)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亦霸王之业也。” 英雄所见略同,这其实就是当时李密所献的中策。 李密也表示赞同,在旁边补充说:“元弘嗣统强兵于陇右,今可言其反,遣使迎公,因此入关,可以绐众。” 李密实乃大将之才,短短几句话,就将核心难题解决。 因为,要从战场退却,要让部下将士誓死跟随,就需要许诺跟随造反的部下,一个明确的未来。 造反面临杀头的风险,当然也必须有巨大的利益追求。 李密此计,有一石二鸟之用,一是在于树立一个举手可得的优势目标,定鼎关中,可以有着光明的未来。 二是有关中豪强归顺,让部下可以逃避目前的困局,能够轻松重新开始。 这对于士气和民心的提振,是上而又上的大计。 杨玄感果于决断,立即放出风去,向关中地区派出间谍,传言说:“已破东都,取关西矣。” 兵贵神速,杨玄感不再迟疑,立即挥军西进。 杨玄感入关的目标、口号、势力都是合情合理,堂而皇之。
他不但欺骗了隋军和己方的军队,甚至连其本族,弘农杨氏的宗亲,也认定杨玄感有真龙之相,族中好事之人,立即成为杨玄感入关的向导。 关中自古帝王起家之所,洛阳虽失,如果能占据关中,造反的形势更佳。 这本质上是一场争抢时间的游戏。 现在关中的兵力空虚,只要杨玄感一路直驱,直指京城,隋都大兴城不战而降,是完全可能的。 一旦挥军入城,以杨氏在关中和朝野的地位及影响力,未始没有一战之力,天下大势,犹未可知。 但杨玄感身后,也紧紧蹑着隋朝的精锐主力。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比赛谁的速度更快,天命真正归属于谁。 杨玄感占先行之利,眼见成功在望,他自己却给自己掘了个坑,然后跳进去,妥妥地把自己埋给了。 当杨玄感的军队经过弘农宫时,杨玄感的军队却走不动了。 并不是他不想快速推进,而是弘农当地的父老乡亲,全部栏在路中间,要求他攻下粮仓。 他们的理由也冠冕堂皇,并且似乎为杨玄感考虑,“宫城空虚,又多积粟,攻之易下。进可绝敌人之食,退可割宜阳之地。” 这是杨玄感的家乡,也有他的宗族父老,他没有办法用强力行军。 况且,杨玄感认可这个计划。 当然,他有私心,因为弘农的太守,是蔡王杨智积。 他是文帝杨坚的的族侄,当杨玄感的军队经过其城下之时,他对属官说道:“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縻之,使不得进。不出一旬,自可擒矣。” 于是,他登城而骂,蔡王有辱骂杨玄感的本钱和素材。 因为,他是弘农太守,弘农是杨氏的起源,他手中有大把的猛料和人质,可以和杨玄感周旋。 大概是蔡王杨智积的骂功实在过于厉害,戳中杨玄感心头之恨,加上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刚被挫骨扬灰,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杨玄感被彻底激怒了。 他决定攻下弘农郡,拿下这个不知死活的蔡王,将他彻底消灭,才能解除自己心头之恨。 杨玄感本以为自己一声令下,小小弘农郡,不堪一击,必然应声而下,但出乎他的意料,在蔡王杨智积誓死抵抗之下,杨玄感三天之中,竟然无尺寸之功。 杨玄感并没有完全丧失理智,他知道他身后的追兵,已经迫在眉睫,他再也耽误不起,于是,他立即起兵直趋京城大兴。 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