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0章 斩首之策交恶始,仓皇北顾大国危 (第1/2页)
静极思动。 在清算完杨玄感叛乱一事之后,杨广再一次兴起北巡之思。 也许,经历过这么多风雨和挫折,杨广心中无限留恋和怀念,当年在大草原上,他那不可一世的威风。 那是整个世界拜服于他脚下,他最为风光的岁月。 杨广心中,或者想重温旧梦,或者仅仅是想旧地重游,而激越自己久违的雄心和气魄。 于是,杨广下意识地将目光看向北方,他想再一次巡幸大草原。 但是,此时大草原上,风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启民可汗已死,他的儿子始毕可汗继位。 这是突厥史上的中兴之主,突厥在他的带领之下,再一次达到全盛,甚至远远超越以前。 但一个霸主的诞生,就意味着另一个霸主的殒落,这是自然之理。 始毕兴,隋朝亡。 现在是非常时刻,从常识角度讲,杨广根本不应该再向北巡游。 因为当时在中原大地,民众起义的烽火,已是遍地燃烧,而突厥,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实力已经完全不弱于隋朝了。 那个令人生畏的大草原霸主,即将回来了。 随着启民可汗的死去,突厥人从情理和心理上对隋朝的依恋,似乎已经完全荡然无存。 继位的始毕可汗,雄才伟略,他内心有足够的渴望和强劲的动力去对抗隋朝。 因为,隋朝的分化政策,直接将他惹怒了。 按照传统的分化离间,远交近攻的国策,隋朝想用和亲的方式,策封一个小可汗来对抗始毕可汗。 但刚刚差点经历亡族灭种的突厥,却有了自觉自醒的意识,即将被许婚的叱吉设,作为始毕可汗的弟弟,他并不敢接受隋朝的赐婚。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隋朝这种挖墙角的行动,非常自然地招至了始毕的怨恨。 仇恨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但双方正式交恶,却是因为史蜀胡悉的被杀。 史蜀胡悉是个胡人,也是始毕可汗的重要谋臣,大体而言,这是一个中国通,又颇富谋略。 因而,对于始毕可汗来说,要想自立自强,要想恢复昔日突厥的荣光,史蜀胡悉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 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竟然被杀了。 还是被隋朝的裴矩用一种并不光彩的欺骗手段诱杀。 毫无疑问,隋朝在突厥内部满布眼线,很快就知道史蜀胡悉对于始毕可汗的重要性,隋朝上层也非常清楚,这个人对于隋朝的危害性。 这是一个必须被清除的敌人。 于是,裴矩策划了一个斩首行动。 当史蜀胡悉深居突厥之中,重重护卫保护之际,隋朝只能望而兴叹。 但他当然是有弱点的。 史蜀胡悉本质上是一个胡人,胡人重利,这也是胡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可以说,辅佐始毕可汗,那只是他的副业,经商做生意,发财致富,占有天下财富,才是他的兴趣和追求。 于是,裴矩给他下了一个套。 他对史蜀胡悉说:“天子(杨广)大出珍物,今在马邑,欲共蕃内多作交关。若前来者,即得好物。” 这是一条非常有针对性的计策,作为商人,获得优质的第一手货源,是第一等大事。 于是,史蜀胡悉在没有通知始毕可汗的情况下,率领他的族人,尽驱六畜,星夜争进,一心只想第一个赶到马邑,先一步交易到中原生产的最优质产品。 可惜,马邑是他永远到不了的目的地。 裴矩在他必经之路上埋伏了军队,半路劫持了史蜀胡悉,将他带到马邑就地斩首。 然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