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02章 两城失筹码俱尽,一战亡西降关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2章 两城失筹码俱尽,一战亡西降关中 (第2/2页)

之后,王世充需要必要的时间,巩固胜利成果。

    王世充现在也没有足够的力量追击李密,第一次战争中,他追击李密,反被击败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况且,相比较追击李密本人,巩固现有的胜利,要重要且实际得多。

    只有河阳城的李密,已失去和王世充争一日之长的基础。

    李密见到王伯当,他愧悔交集,对着部下痛哭着说:“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

    王伯当赶紧抱紧李密,二人抱头大哭,他们的部下也全部嚎啕大哭。

    他们都知道,大好江山,一朝失去,再无重新收拾的可能。

    他们都有一种恍惚的不真实感,昨天他们还信心满满,将这个世界踩在脚下,今天就已经是丧家之犬,真有再世为人的感觉。

    这一场败仗,输得莫名其妙,窝囊无比。

    李密不服,王伯当也不服,他们的部下更不服。

    但输了就是输了,一着不慎,已是满盘皆输,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现在最要紧的是,下一步何去何从?

    河南是呆不下了,那如何安置这些部下?

    李密毕竟是一代枭雄,他想到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方案,他想以河阳为基地,南阻黄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收集亡散,再图进取。

    也许这一刻,李密心中想起了王世充,那个他的手下败将,但他的顽强,终让他一战而王。

    自己,也能有如此坚韧,或者说,还有机会吗?

    其实,李密当时手中还有不少军队,如果能争取到徐世绩的支持,以李密在中原的声望和基础,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未始没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但李密的部下们否决了这个方案,他们垂头丧气地说:“今兵新失利,众心危惧,若更停留,恐叛亡不日而尽,又人情不愿,难以成功。”

    听到他们这样说,李密知道,他的部下们,再不愿意跟随自己冒大风险,白手起家了。

    李密心中感到失望,但依然心平气和地说道:“孤所恃者众也,众既不愿,孤道穷矣。”

    既然不想再战斗,那就只能投降。

    李密强忍悲愤,首先发话说:“诸君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

    如果不坚持战斗,普天之下,就只有一人,才可以接纳他们。

    向李渊投诚或者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

    李密的府掾柳奭表示认同,他冷静分析说道:“明公(李密)与(李)唐同族,兼有畴昔之好,虽不陪起兵,然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公不战而据长安,此亦公之功也。”

    这显然是一个比较有前途,并且风险较小的方案。

    也许这一刻,李密才真正意识到,李渊,才是那个天选之子,是那个唯一。

    李密看向王伯当,这是他最忠心的追随者,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和伙伴,现在自己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李密心怀期望地说道:“将军室家重大,岂复与孤俱行哉!”

    王伯当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昔汉高诛项(羽),萧何率子弟以从,伯当恨不昆季尽从,以此为愧耳。岂以公今日失利,遂轻去就?纵身分原野,亦所甘心。”

    王伯当真是国士,他一时追随李密,也一世追随李密。

    他的这番话鼓舞在场将士的勇气,他们虽然在河南输了,但一辈子还很长,他们还可以重新来过。

    于是,李密率军西入关中,投降李渊。

    他入关之时,他还有二万人马,河南之地,闻李密之名,还如雷贯耳,李密在并非山穷水尽时,却一败就投降李渊。

    李密,是天生的枭雄,一静一动之间,他的心思,实难猜防。

    李唐王朝,会是李密最终的归宿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