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20章 朝为田舍暮登堂,四战之地择为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0章 朝为田舍暮登堂,四战之地择为上 (第2/2页)

独立国,但他自己虽然不去争天下,为了未来计,却一定要选择那个可以坐稳天下的明主。

    李渊的唐朝成了他第一选择。

    当然,还有很多势力,也都向他投怀送抱,暗送秋波。

    宇文化及当年十万精兵在手,全盛时期率骁果北上,他考虑到洛阳和长安都已名花有主,而当时河北窦建德,不过是个正在上升期的地方枭雄而已,宇文化及最佳的策略,就是据河北之地,和洛阳、长安鼎足而三。

    只要能和罗艺南北相援,河北必然可以指日而下,就会有一个优胜的战略形势。

    于是,他开出优厚的条件,想和罗艺共同富贵。

    但罗艺不为所动,立即处斩他的使者,正义凛然地说:“我隋室旧臣,感恩累叶,在行(杨广)颠覆,实所痛心。”

    他不屑于和宇文化及这种大逆不道的叛贼为伍,以隋臣之礼为炀帝发丧,大临三日。

    但处于列强之间,又是四战之地,他想独善其身,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身虽无罪,怀璧其罪,罗艺必须依靠一棵大树。

    他的身边还有二股势力,一是高开道,一个是窦建德。

    高开道其实是个流寇或者也可以叫做马贼。

    他原来是个盐商,是当世的神行太保,行走若飞,不输奔马,有财又有力,并且不在体制之内,在隋末乱世,要想生存,毫无疑问,就近投向义军,起兵造反。

    但他投靠的格谦,也并不是什么真正的雄主,很快就被隋朝灭掉了。

    高开道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他纠合余散几百人,北走渔阳等郡,以劫掠为生,做起了马贼。

    但当时隋朝北平郡守李景,无法抵御和收捕高开道,让他一步步坐大,竟然成了当地一股不可抑制的大势力。

    他手下竟然有马匹数千,喽罗也有万人以上的规模,高开道看到天下大乱,心中思动,竟然也有样学样,称为燕王。

    双雄不并立。

    高开道自然想招慰罗艺,但罗艺对于高开道的为人并不放心,因为高开道有污点。

    他做燕王之后,有一个叫做高昙盛的沙门,自称大乘皇帝,还立了个尼姑做皇后,招诱高开道,想和他结为兄弟,一起共享富贵。

    但高开道有个小心思,他和昙盛做了几个月兄弟之后,设计袭杀昙盛,兼并了他的部下。

    对于这种人的招抚,罗艺只能敬而远之。

    但高开道能于乱世之中称燕王,确实也是一时雄杰。

    有一次,他被一支箭射中了面颊,他不可能天天顶着一支箭乱跑,就必须要做手术,将箭镞取下来。

    但当时箭已经深入骨中,想象一下,都是一种极荒唐,又会痛彻心扉的苦。

    高开道开始治病。

    他叫来一个医生,检查了下,下了个定论说:“箭深,不可出。”

    高开道对自己狠,对别人更狠,听到医生这样说,自己需要的是取箭,而不是想听建议,说箭不可取了同。

    高开道二话不说,立即杀了这个医生。

    箭还是要取的,他又叫了一个医生过来,这个医生比较小心,就实话实说道:“出之恐痛。”

    高开道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耐心听不同的意见,他又立即把这个医生杀了。

    到了第三个医生时,吸取了教训,斩钉截铁地说道:“可出。”

    于是,凿骨,置楔其间,骨裂寸余,竟然将箭镞取出来了。

    高开道也真是个神人,一边手术,一边奏妓进膳,神色不变,颇有关羽刮骨疗伤之风采。

    乱世之中,谁更狠,谁就能活下去。

    这样一个狠人猛人,成为一方土霸王自然绰绰有余,但要想争天下,似乎远嫌不够。

    罗艺同样也是这个看法。

    他虽然不想投降高开道,但窦建德很快来了。

    所以,当窦建德北上攻击幽州之时,罗艺知道自己无法抵挡,就向高开道救援,二小相合为大,现在大敌当前,他们只有携起手来,才能避免被窦建德各个击破。

    罗艺看得很通透,他下了决定,当众说道:“建德,开道,皆剧贼耳,化及弑逆,并不可从。今唐公起兵,皆符人望,入据关右,事无不成。吾率众归之,意已决矣,有沮众议者,必戮之。”

    罗艺有此意,恰好李渊安抚山东,派了张道源经略河北,落花有意,流水有情,双方一拍即合。

    罗艺奉表归国,诏封燕王,赐姓李氏,正式改名叫李艺。

    李艺虽已归唐,但李唐毕竟和他隔山差海,目前最重要的是,他要应付来自于窦建德的直接威胁。

    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

    窦建德表面上声威浩大,顺风顺水,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这取决于他性格之中的缺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