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51章 六月初四杀人日,兄弟阋墙正当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1章 六月初四杀人日,兄弟阋墙正当时 (第1/2页)

    时势紧急,必须强力推动。

    尉迟敬德开始逼宫。

    现在火烧眉毛了,他也不再顾忌君臣有别,将话直接讲死。

    他大言不惭地说道:“以臣愚诚,请先诛之。王若不从,敬德先请奔逃亡命,不能交首受戮。”

    然后,他再补了神之一刀,接着说道:“敬德若逃亡,无忌亦欲同去。”

    李世民还是有点迟疑。

    他还想再看看能不能找到二全的方法,他说道:“寡人所言,未可全弃,公更图之。”

    长孙无忌知道事情已到危急关头,必须要有决定。

    他站了出来,催促李世民早下决心,“事今败矣,其若之何?”

    尉迟敬德火上浇油,他直接指责李世民迟疑不决,是这种找死的行为,“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且在外勇士八百人,悉已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

    蓄养八百甲士,不就是想造反吗?

    难道是用来过家家的?

    留住性命,建功立业;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乖乖送命?

    这是一道并不复杂的选择题,李世民早就做了选择。

    但按照惯例,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有一道程序是占卜。

    正当他们准备好占卜的工具时,张公谨恰好从外进来。

    他将龟壳等物品,全部打翻在地方,面不改色地说:“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

    合情合理合实际。

    李世民决定率先发难。

    一旦下定决心,李世民立即恢复了战场之上,战无不胜,决胜千里的智慧和冷静。

    他将长安城当作一个战场,所有的人和事,都不过是战场上一个个可以拆分的元素。

    多算胜,少算不胜,只有精心的计划,才能确保万无一失的成功。

    他面临的问题是,现在他府上多数武将,二个智囊头子,全部离开了秦王府,被调离了岗位。

    杀掉太子,也许只是一次简单的杀戮。

    但后续工作,涉及到政治上的决策和平衡,并不是他府中这几个大老粗能胜任的。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做什么事,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李世民发出命令,召唤房玄龄和杜如晦入府议事。

    房玄龄想探知李世民的真实意图,也想看看他的决心和勇气。

    他故意对前来传话的长孙无忌说:“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

    李世民大怒,事到临头,谁都不能跑。

    他彻底恢复了战场之上,冷酷自如的真实自己,进入通明的境界。

    他解下佩刀,不容置疑对尉迟敬德说:“玄龄、如晦岂背我邪?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

    长孙无忌再一次和尉迟敬德找上房玄龄,对他推诚布公地说:“王决计克日平贼,公宜即入筹之。我等四人不宜群行在道。”

    于是,房杜二人穿上道士服,乔装打扮之后,悄悄进入秦王府。

    一场阴谋正在筹划,一场兄弟之间的杀戮也立即要上演。

    阴谋秘计,确实需要天份和精心策划,

    李世民创造了一个同时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机会。

    他写了一道奏章,揭露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些骇人听闻的隐密,说他们yin乱后宫,罪不容诛。

    他在奏章的最后声情并茂地说:“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足以引发大地震,连李渊也没有办法置若罔闻,他立即回复李世民说:“明日当堪问,汝宜早参。”

    一切就绪。

    六月初四,晨,薄雾四起,天尚未明,这真是一个杀人的好天气。

    李建成本来可以躲过这一劫。

    张婕妤神通广大,竟然提前窃知了李世民这专封绝密的奏表,她隐隐地敏锐地感到,有事情要发生。

    于是,她将详细情况第一时间,飞马通知了李建成。

    事关重大,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商量,他们也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李元吉准备选择一个稳妥的方案,他不无担心地说道:“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李建成考虑的问题就要复杂得多,他回复说道:“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李建成有这种底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