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6章 人为刀俎终授首,惊天大网轰然塌 (第1/2页)
汉jianian走狗的下场,古今同例。 有利用价值时,主人会丢几根骨头,摇尾摆首,也能得到几声虚假的赞扬,但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会弃之若敝履。 刘武周的失势,从两件事情上显现出来。 一是在李唐和刘武周战争的后期,处罗可汗甚至派了一千多名士兵,协助唐军的行动。 虽然他们出工不出力,并且在战争结束之后,顺便在太原城中大肆掳掠了数不清的美女,但他们的出现,对于刘武周一方的震撼,远远大过于他们在战场之上的左冲右突。 这件事情似乎表明突厥和李渊达成了某种暂时性的妥协或联盟,或者说是一种交易。 从事后来看,应该是李渊对于杨政道的流亡政府,采取了某种程度的认可,甚至臣服,而作为回报,突厥承诺让刘武周下台,或是让他彻底消亡。 刘武周感到不妙,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突厥政策的转变,让刘武周没有选择,在宋金刚被李世民击溃之后,他没有做任何抵抗,直接放弃太原城,一路北逃。 刘武周途中经过马邑,那是他的大本营,也是他起家之所,但他却不能在当地重整旗鼓。 显然,他收到了处罗可汗的命令,让他继续北返。 一朝失败,立成丧家之犬,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他痛心疾首地对马邑留守,他的妹夫苑君璋说:“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他们马不停蹄,仓皇北上,逃到突厥。 突厥趁势接管了石岭关(在今忻州)以北原刘武周的全部属地,他们不再需要一个失势失败失去希望的汉人可汗。 但突厥的国策一样信奉以汉制汉。 他们重新扶植了苑君璋做了大行台,依照隋制,开府授官,成为隋王杨政道属下的重臣。 北逃突厥的刘武周和宁宋金,并刚不甘心在突厥过上一无所有的软禁生活,他们期待东山再起。 两个人前后出逃南归,但人为刀俎,丧家之犬,终是迎来宿命,他们被突厥追斩。 而突厥人支持下的杨政道的流亡政府,似乎迎来了曙光。 要想成为一个可以真正抗衡唐朝的大国,杨政道的流亡政府,就必须南移。 太原就是一个理想的复国基地。 于是,处罗可汗组织了一次计划缜密,规模空前的进攻。 时机选择非常好。 正好是李唐倾全国之力,和王世充在洛阳进行惨烈的攻防战的时候,处罗显示出自己超卓的政治艺术和能力。 他和王世充结援,并且直接动员突厥所能影响的力量,让烽火再一次在中原大地燃烧。 于是,王世充在洛阳城下,拖住李世民的主力,窦建德也抛弃成见,和王世充结盟,拟定了二强瓜分天下的计划。 这让李唐王朝经受了建国以来,最残酷最危险的大战,生死存亡,胜败一线,即使天纵之才李世民,也赢得侥幸。 更重要的是,处罗可汗是真的下了血本,也动了真格。 他动员如日中天的突厥国家机器,兵分四路,全力南下侵唐。 处罗组成了最庞大,最可怕的反唐联盟,这个联盟纸面上的实力,足以让李唐国祚覆亡。 这是李唐史上最危险的时刻。 是龙是虫,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正的天下之主,在此一战。 处罗可汗的四道,大体上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四条主线。 最西线由莫贺咄设(以后的颉利可汗)从凉州(甘肃武威)沿乌兰道东行,梁师都从延州(今延安)南下,这二路直奔长安。 东线也有二条道路,一是沿并州南下,这基本就是李渊从太原进入关中的路线,由处罗可汗亲自率领,是四路人马之中的核心主力。 另一条是从幽州(今北京),西进河东,和处罗可汗在山西相会。 这意味着突厥已经将窦建德和王世充的力量,融汇统一于自己的帐下。 四道并进,聚首长安,当时李唐全国的军队都被拖于洛阳坚城之下,处罗似乎已经稳cao胜算。 更让唐朝雪上加霜的是,外患刚起,内忧也生。 军事上的压力,显而易见,处罗可汗同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