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71章 相亲相重相得意,不离不弃不成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1章 相亲相重相得意,不离不弃不成依 (第2/2页)

r>    事情的结果,就是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贞观三年,裴寂就出事了。

    罪名依然是历代帝王最忌讳的误交妖人,误信妖言,心怀怨望之罪。

    这条罪名的坐实,可能是莫须有的罪名,但却是李世民政权的需要。

    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杜如晦,他当时在李世民一朝炙手可热,权倾天下。

    裴寂将走向他人生的终点,只是他生前虽然贵盛无比,却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一如他的朋友,伙伴和皇帝李渊一样,走完了并不快乐安逸的一生。

    杜如晦并不是浪得虚名,他需要替李世民办成这件事。

    李渊占据太极宫太久了。

    从李世民登基之日起,已经足足过去三年了。

    但李渊依然起居在太极宫,视事在太极殿和二仪殿。

    这本来应该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虽然并没有规定太上皇不能居住,但以讲究名正言顺的中国政治而言,李世民每天在东宫,遥望太极殿,一定是别有一番滋味有心头。

    李世民是一个有追求的皇帝。

    他一直很想为自己正名,不管是在家族之内,还是在朝廷之上,或是在将来的历史书中,他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唐朝的君主和皇帝。

    其实,他已经有好几次,有意无意地给李渊传递出暗示的信号:时代不同了,李渊也该搬走了。

    他曾经二次大规模放出李渊居住的太极宫宫女,当然有冠冕堂皇和必须执行的理由。

    但这种越俎代鲍的行为无异于直接给李渊下逐客令。

    事情源于李百药的一封奏疏,“往年虽出宫人,窃闻太上皇宫及掖庭宫人,无用者尚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亦足以致旱。”

    这似乎理正辞严,却又似乎强词夺理。

    放出宫人也是李唐的一贯做法,既可节省费用,也可给社会提供一批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对于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唐朝初年,完全有必要。

    但李百药本人是当世大儒,又是一代良史,是《北齐书》的作者,他用了一条“阴气郁积,亦足以致旱”作为出宫女的理由,就难免让人浮想联翩,颇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

    李世民立即表示同意,他回复李百药道:“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愍。洒扫之余,亦何可用,宜皆出之,任求伉俪。”

    这更是言之谆谆。

    但李世民两次放还宫女的动静有点大,数量达到三千人以上。

    整个太极宫,事实上已成一座空城。

    可以想见,李世民放出宫女的行为,事先并没有和李渊沟通,并且,李世民登基之后,他自己府邸的宫人,并不见得减少多少。

    事易时移,尊卑有别。

    时代确实变了,天也变了。

    按照惯例,李世民甚至还纳了李元吉的妃子做老婆,以充实自己的后宫,他还同时接纳了庐江王李瑗(谋反被王君廓矫杀)的娇妻美眷。

    有一次,李世民正在和宰相王珪议论政事,忽然感慨丛生,指着身边待立的一个千娇百媚的美人说:“此庐江王瑗之姬也,瑗杀其夫而纳之。”

    王珪心中一万只cao你马跑过,他赶快起身,远远躲开。

    王珪的声音遥遥传来,“陛下以庐江纳之为是邪,非邪?”

    李世民还未醒悟,大言不惭地说:“杀人而娶其妻,卿何问是非!”

    在这一刻,李世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错,庐江王李瑗虽死,却并不是自己直接下手,他接纳他的美妾,不过是当世流行的时尚之风而已。

    但王珪显然有不同的看法,他苦口婆心地对李世民说:“昔齐桓公知郭公(已灭亡的郭国之主)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今此美人尚在左右,臣以为圣心是也。”

    李世民本是无心之言,现在却坐实了自己喜好美色,有知善而不为之讥,不由大感没趣。

    关于这个美人的下场,有二种不同的记载,《旧唐书》记载“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但《资治通鉴》却有不同的说法,“上悦,即出之。”

    这种隐秘幽微之事,事实真相,早已不可探究,可谓见仁见智,各取所需了。

    但两次放还宫人,李渊心中不能无感。

    也许当他看到空荡荡的宫城,心中难免失落,但他依然坚挺,因为他还有一个依靠。

    裴寂还在朝廷之中。

    李渊和裴寂,君臣一体,也可以说是一体两面。

    他们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裴寂在朝一日,李渊就会稳坐太极宫中。

    于情于理于势,裴寂必须被赶出朝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