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81章 一代大酋终俯首,以天之名称可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81章 一代大酋终俯首,以天之名称可汗 (第2/2页)

立即将颉利可汗送给李道宗,显然,在他的部落之中,存在不同的声音。

    也许事情还可能出现反转。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李道宗派出副总管张宝相,直接在苏尼失驻地耀武扬威,向他索取颉利。

    可怜颉利一代大可汗,竟然被当作物品,转手进贡给了唐朝。

    苏尼失也举族降唐,这也是突厥最后一支成建制的力量。

    突厥,确切点讲是东突厥,完了。

    从此之后,漠南之地,虽然依然鸢飞草长,马肥牛壮,但却已经改换了主人,他是属于李唐的天下。

    但李世民有一个幸福的烦扰

    面对突厥如此庞大的归降人口,如何处置,安排他们,这引发了唐朝内廷的激烈争论。

    仗打完了,突厥的大可汗也抓住了,东突厥事实上也已经灭亡了。

    这是天大的功业。

    李世民这个时候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号,以天之名,顺天之意,因承天之旨,他被称为“皇帝天可汗”。

    其实,这个称号,并不是独创,也不是原创。

    当年隋文帝杨坚文治武功,远超前古,就曾经接受过突厥“莫缘可汗”的称号。

    李世民接受四夷君长的”天可汗“的请求时,有些犹豫。

    他在朝堂之上,问那些外族的使者说:“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

    唐朝的君臣和外族使者们全部跪下,异口同声,山呼海啸般地称呼万岁万万岁。

    天命如此,天意所归,天大的荣耀。

    李世民自今日起,就是华夷共同的君长,东亚事实上的霸主,他叫皇帝天可汗。

    这是震古烁今的丰功伟绩,但高潮和快乐过后,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到台面上。

    如何处置这些归降的突厥人?

    这不是一个二个,而是十几万个突厥人,十几万人要吃饭,要生存,要过上有盼头有希望的日子。

    这是国策,是目前的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这引发了唐朝群臣的激烈争论。

    李世民准备集思广益。

    他叫群臣上书言事,这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宫廷辩论,前后上书言事的正式奏疏就有十一份之多。

    至于当庭辩论,往复认证,激烈交锋,可以想象不知经历过多少回合。

    所有的处置突厥的意见,总结出来,大体是分为三个方案。

    第一二种意见,都强调了华夷之防,但他们走了二个极端。

    第一种意见要变其风俗,化胡为汉。

    就是让突厥举族迁入中原地带,充实人口,转变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成为中原的农耕人口。

    可以达到“百万强胡,化而为汉”,“中国有加户之利,塞北可空虚矣。”

    这有现实的依据。

    李世民名义上虽然接受了皇帝天可汗的称号,但当时唐朝其实还非常虚弱,隋末持续十几年的战乱,让人口断崖式下滑,很多地方千里渺无人烟,荆榛遍地。

    国家极需人口,也极需恢复生机。

    即使到了李世民登基六年之后,群臣纷纷上表劝谏李世民封禅泰山时。

    魏征也表示了坚决反对,他在奏疏之中写道:“自伊洛之东,……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可见当时,即使是富饶的河南平原地区,也依然满目苍痍,国家还非常贫困。

    即使到了贞观十一年,这已经是贞观之治时的盛世,一代名臣马周,这个被李世民誉为“我于马周,暂不见便思之。”的国之重臣,在奏疏之中,还明确说道:“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

    可以想见,唐朝以此成果,就可以称为贞观之治,那隋时盛况,足以用如日中天来形容。

    人,总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最重要的资产。

    既然中原大地缺人,并且有地,那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将突厥人举族迁徒到山东的兖、豫之地。

    将突厥人变成华夏人,让他们耕种土地,同时又可以少去一个劲敌,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但这个方案,于事为难,理必不可,无法真正实施。

    因为这违背了人的天性,

    胡始终是胡,汉也始终是汉。

    胡人无法全民族化为华夏之族,或许在时势所迫之下,小规模可以转变风俗和习惯,但全民族的短时间同化,却很难在现实之中完成。

    况且,唐朝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撑这个方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