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6章 出将入相识时务,功德来时何须躲 (第1/2页)
征伐吐谷浑,需要上将军。 论才干,论军功,论资历,论威望,要说带兵领将,大军团作战,当世之时,李世民本人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他贵为天子,再不能轻举妄动,况且,还有一个人,也足堪此任。 那是一个连李世民都忌惮的人。 也是一个连兵部尚书侯君集,都要拜他为师的人。 李世民亲自点将,指定了他作为侯君集的老师,传授兵法。 给当朝兵部尚书传授兵法,这当然是个神人,事实上,他生前就已经成了传奇,死后更被封神而流传千古。 他就是大唐战神李靖。 但当时他生病在家休养,他身体上并没有毛病,而是心理病了。 他的心病,来自于李世民疏远和猜忌。 李靖一平江南,再灭突厥,但在玄武门之变中,只是保持了倾向于李世民的中立,这保证了他会以功臣善终,却始终不能进入李世民最核心的圈子。 但有功必赏,李靖功高震主,不入阁做宰相,也无法服众。 但在李靖入阁之前,李世民就已经在敲打过他了。 那就是李靖说不上污点的一个污点。 在攻灭突厥颉利可汗的老巢时,李靖少有地没有约束部下。 他们在突厥人的老巢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了几天,似乎是想发泄汉人王朝被压抑了无数年的怨气。 这画面当然不敢想象。 事实上,也让李唐王朝损失了,全面接盘突厥人无数代积累的财富和文物的机会,因为兵火之下,玉石俱焚,兵将们已经抢到手的财物,也不愿意交出来。 御史大夫温彦博于公于私,都必须要参李靖一本。 李世民一向对他的对手以仁义大度为怀,但李靖破了他的先例,这让他大为光火,他当场就发飙,对李靖横加指责。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当时李靖的心态了。 在李世民的盛怒之下,他只能低头请罪。 但攻灭突厥,毕竟是中原汉人王朝,无数人的梦想和光荣,虽然这次唐朝的出兵,更像是收拾残局,而不是从根本上摧毁颉利可汗。 但东突厥的轰然倒塌,这种巨大的喜悦,还是冲淡了李世民对李靖的不满。 很久之后,李世民选择了一个时机,对李靖说:“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 于是,他对李靖加官进爵,赏物赏钱。 为了宽慰李靖之心,李世民还讲了几句体己的私心话。 他对李靖推心置腹地说:“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为怀。” 但李靖经此一事,心中知道自己始终和李世民隔了一层,也熄灭了孜孜求进之心,反倒心生警惕,事事小心,处处谨慎。 这是必要的。 李世民虽然不是一个苛刻之人,但却并不是一个柔弱可欺的皇帝。 耕好自己一亩三分地,不要妄求多福。 李靖非常明白人心和人性,知道自己在李世民心中,已经上了需要防备的黑名单。 当一个人心理上形成了认知,是无法扭转和改变的,即使某个时间,或者会因为某个事情感动,但很快会回到正常的状态之下。 认知就是心中的一根刺,如果不是彻底拔出来,就会永远存在。 李世民对李靖之心,也是这样,也许在李世民心中,当世大将,唯有李靖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 让这样一个人,长期掌握军队的实权,即使贤如李世民,强大如李世民,也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于是,李世民将李靖调离军队,将他升职,他让李靖入阁成为了宰相。 隔得近些,能看护得更紧些。 李靖心中通明,这种明升暗降,高其位,虚其权的把戏,他烂熟于胸,但总好过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哀。 李靖要配合李世民演好这场戏。 于是,他在参政议政之时,一反战场之上,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无敌统帅形象,在各位大臣之中,成了一个恂恂然,似不能言的摸鱼躺平的宰相了。 从此君臣相安,这种日子其实也过得舒适。 直到出现十三道黜置使事件。 这是一种惯例,也是一种必要的治理形式,李世民准备分遣大臣成为十三道黜置大使,替他分行天下。 “察长吏贤不肖,问民间疾苦,礼高年,赈穷乏,褒善良,起淹滞,俾使者所至,如朕亲睹。” 所选之人,当然需要德高望重,素有威名的大臣。 但要选出十三个人,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因为天下之大,远隔千山万水,路途遥远,也可能出现莫测的危险,哪里比得上在长安城之中,锦衣玉食,天子脚下,指点江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