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92章 国有隙外患乘之,兄弟争终将失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92章 国有隙外患乘之,兄弟争终将失国 (第2/2页)

br>
    那就是东突厥阿史那社尔的降唐。

    阿史那社尔以可汗浮图城为基地,通过兼并吸纳,逐渐恢复生机,他抓住了一个机会,再一次雄起。

    这也成为泥孰一生之痛。

    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泥孰准备招降阿史那社尔,但他却忽略了社尔血液中流淌的狼性。

    阿史那社尔假意归降泥孰,率众西上,但却中途变招,趁势袭击了泥孰。

    没有防备的泥孰,被社尔击败,这次失败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意义也非常深远。

    泥孰损失了一半的国土和精锐的战士,并且威信大挫,丧失了领导整个西突厥的能力。

    西突厥又一次陷入分裂,成为三可汗并立的混乱局面。

    阿史那社尔经此一役,再回巅峰,手拥十万强兵,但他并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主,他也想在突厥的历史上,成为最耀眼的那颗星。

    于是,他走上了莫贺咄一样的道路,准备东进漠北大草原,向铁勒复仇,同时,他也将成为漠北大草原新的主人。

    刚刚经历了东征惨败的老成之人,向阿史那社尔进谏忠言。

    “今新得西方,须留镇压。若即弃去,远击延陀,只恐叶护子孙(西突厥)必来复国。”

    但阿史那社尔梦想着恢复突厥昔日的荣光,也想夺回大草原的控制权。

    他不容置疑地拒绝了酋长们的建议,以一种斩钉截铁,视死如归的勇气说:“首为背叛我国者(东突厥),延陀之罪也。今我据有西方,大得兵马,不平延陀而取安乐,是忘先可汗,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无恨。”

    话说到这个份上,那就只有开干了。

    阿史那社尔亲自率领五万精骑,东讨薛延陀夷男真珠可汗。

    但此次东征,和上次一样,也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后果是不可承受的。

    兵败后的阿史那社尔,只能一路西逃,退保高昌。

    但他的时代过去了,在西域,他再没有容身之地了。

    走投无路的社尔,在贞观九年,率众投降唐朝,官拜左骁称卫将军。

    但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是李世民时代蕃将的代表,他将在唐朝续写他的传奇。

    一代天骄,阿史那社尔。

    社尔虽然入唐,但西突厥之乱,并没有结束的迹象。

    泥孰在被唐朝册立两年后,死于贞观八年,但唐朝扶植泥孰系的国策并没有变化。

    李世民再次命令特使册立泥孰的弟弟为咥利失可汗。

    但西突厥的内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咥失利虽然得到唐朝的册封,但远水不解近渴,他无法拥有绝对的权威,他的属下再一次发动叛乱。

    咥失利只能远避焉耆,但他属小想要立欲谷设为大可汗,把他降为小可汗的计划也遭到打击。

    一是为首的部族首领被杀,二是欲谷设本人也被其余部落击败。

    咥失利赢得了宝贵的机会,他没有浪费,乘机收复故地,收容接纳别的部落,扩大力量。

    但同时,欲谷设也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他走上前台,他被推立为乙毗咄陆可汗。

    他是西突厥的中兴之主,终于强势成长起来。

    在很长的时间内,他好象是一个永远不会失败,即使失败了,也能立即卷土重来的盖世枭雄。

    但刚开始时,他和咥失利虽然大战连场,但却两难进取,两两收兵。

    既然谁也吞不了谁,那就只能和咥失利两分西突厥,双方以伊犁河为界,过了一段相安无事的太平日子。

    但一山不容二虎,咥失利每况愈下,终于在贞观十三年,逃奔拔汗那而死。

    生活还要继续,泥孰系并不承认失败,李世民也需要他们继续战斗。

    贞观十四年,弩失毕部再一次推举咥失利的弟弟为沙钵罗叶护可汗,李世民在第二年,又正式册立他,并且赐给他鼓纛,以示承认他的正统地位。

    但沙钵罗可汗很快失去部族的拥护,并且在和乙毗咄陆的战争中失败,本人也被乙毗咄陆可汗擒杀。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驽失毕部和大唐的册封大使,重新另立泥孰的从孙为乙毗射匮可汗,使西突厥的法统又回到了泥孰一系。

    两强对立,互争互斗,还是熟悉的配方。

    但乙毗咄陆实在过于强势,他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毫无疑问,对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政权,也加强了控制和征服。

    而那些小的区域性政权,在西突厥强大的兵威之下,即使被西突厥压迫剥削至无以复加,到了敢怒不敢言的地步,即使心向唐朝,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选择。

    择强而从,才能顺势而存。

    否则,今天违逆强大的突厥,明天就可能国破人亡。

    高昌就是典型的代表。

    在西突厥的支持下,高昌准备与唐朝分道扬镳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