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之大汉帝国十三珠_第16章 赴京赶考连珠箭,睿衮定情大玉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章 赴京赶考连珠箭,睿衮定情大玉儿 (第2/4页)

,开开眼界---”

    “臣明白!”李辅国肃然道。

    ##########

    5月11日。奉天城外,南门。

    金玉公主依然是一身金装,端坐马上,看着众人骑马弛来,远远见那多睿衮,几个月不见,又黑了不少,一路风尘仆仆。

    众人见金玉公主亲来迎接,都把目光投向多睿衮,多睿衮委屈道:“真不是我通知她的,我又不会分身术......”

    “父王知道你们回来了,特地让我出城迎接......”金玉公主倒是落落大方。

    “哦---”文清嘻嘻笑道:“明白,明白!”

    “父王在府内估计等着急了,咱们走吧---”金玉公主面色微红,当先拨马回城。

    “傻愣着干什么,还不跟过去---”文清见多睿衮傻呵呵立在那里,抬脚照着多睿衮的马屁股就是一脚---

    “唉唉唉~~~”多睿衮战马吃痛,疾走两步,就赶上了金玉公主的战马,没话找话:“那个,公主,不,大玉儿,最近挺好的啊?”

    “嗯,挺好的---”金玉公主低声点点头。

    “呵呵呵---”常羽春在后面看着多睿衮的窘相,都不好意思笑的太放肆……

    一行人驰马进入奉天城,中原此时已经逐渐进入夏季,但东北还留在春天的尾巴里,正是东北最好的季节,来来往往进出奉天的商队就更多了,小半年过去,这奉天城比文清等人去年刚来时,更加繁华热闹了不少。

    正往东王府走,见金香公主在孔云亮的陪同下,满面红光,骑马立在那里,目送一个大车队缓缓离开,向奉天城西门行去。

    这个大车队,由百余辆大车组成,浩浩荡荡,满载着高粱、玉米、鹿茸等东北特产的货物,每辆大车上,都插着一面绿色的三角旗,上写一个大大的“孔”字。

    金香公主看着车队离开,满是依依不舍,见金玉公主带着文清等人行来,一脸羞涩,赶紧迎了过来。

    文清心道:这小丫头也知道害羞啊,看来是长大了,怕是前面那车队里,有什么人,让这小jiejie动了春心了......

    “弟弟,听说你们这半年在外面,挺风光的?”金香公主平复了一下心情,找了个话题。

    “啊,还成吧---打了两个小架---”文清随口应道,这小jiejie,什么时候都不忘了压自己一头。

    “真的?”金香公主眼睛一亮,来了精神,催促道:“快给jiejie讲讲---”她只听说文清他们在外面这半年,打了两个胜仗,具体情况,东王也没和她细说,只有jiejie金玉公主知道详情。

    “也没什么,就消灭了几百个契丹、蒙古铁骑---”文清满不在乎说道。

    “才几百个啊---”金香公主有些失望,契丹、蒙古铁骑至少有20万之众,消灭几百个,九牛一毛,确实不算什么。

    “我师侄常羽春顺便击败了契丹和蒙古两个五级强者---”文清见金香公主不以为然,补充道。

    “啊!这么厉害!”这下,金香公主有些动容了,基本的武林常识她是知道的,这世上只有5级以上高手才能称之为强者,5级以下只能称之为高手,但世间5级强者不会超过100个,契丹、蒙古的5级强者加起来不会超过20个,东北军中,属刘成琦、孔云亮两位叔叔内力修为最高,但也没能在战场上一对一战胜过契丹、蒙古的五级强者,就是自己那位,也不见得能做到,没想到常羽春一出马,就击败了两个。看来,父王没有看错人,自己这个弟弟确实是有实力啊!

    “走吧,回府再说---”金玉公主笑意盈盈催促道。

    ##########

    众人回到王府,客厅内,东王非常高兴,看文清又壮实了些,加之听说众人在外面小半年的经历感受,所作所为,倍感欣慰,没想到文清在东北军中,小试牛刀,就加强了大清关和青云关的防御,大清关外、白城外两战,连续击退契丹耶律虎、蒙古铁尔博两位5级强者,其中耶律虎更是5级中阶的强者,令东北军士气大振。

    虽说文清在军中历练时间不长,但已经获得了东北军上下的初步认可,建立了威信,东北军得文清之助,守住东北当不成问题,他日兵出东北,横扫草原,也不是没有可能!

    东王听罢张良介绍(这种事文清是懒得去讲的),转脸对文清说道:“你不是要去那帝都洛阳吗,机会来了---”

    “真的?”文清眼睛一亮,难道皇帝要比武招驸马?不对不对,那皇帝60多岁了,没有这么小的女儿,比武招亲也是招孙女婿。

    正胡思乱想间,东王解释道:“今年的文举和武举考试,就要开始了,定在7-8月间,你准备准备,去帝都洛阳参加考试吧。具体的事情,本王会帮你打点和安排好---”

    “哦---谢谢东王!”以前,文清听张良说过,大汉帝国为培养、招揽人才,会定期举行一次考试,每次考试,不但大汉帝国内部的才子、武生会参加,就连九州上,其他地区的人,也会来凑热闹。

    只是,当时张良讲给文清听的时候,文清觉得这都是八杆子打不着,将来的事,哪有心思听这些,基本上是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

    “那个,师兄啊---”回到屋内,文清满脸堆笑,把张良拉过来,央求道:“您要不再把这文举武举考试的事,再跟我说说?”

    “之前讲的,你都当耳旁风了吧?”张良白他一眼。

    “哪能呢---”文清赶紧嘿嘿笑道:“就是里面有些细节,还请师兄多给介绍介绍。”

    “我大汉帝国,取材不拘一格,通常有三种方式,”张良心里也知道,自己这个师弟性情,便详细介绍道:“一是由达官贵人、各大世家推荐,比如东王,就可以直接推荐人,获得一定的官职;二是通过从军,累积战功,就可以逐步提升官职;第三嘛,就是通过这公开参加文举武举考试选拔---”

    “这文举武举叫起来太麻烦,不就是高考嘛......”文清插嘴道。

    “不过不管哪种方式,一开始都不可能获得太高的官职,后面还要一步步往上升迁,这升迁之路非常漫长,通常没有比较硬的后“台”,很难爬上去,所以那八大世家子弟,获得升迁的机会就最大。”张良没理他,接着解释道:“这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也就是教育部负责,分文举考试、武举考试,天下之间,男女不限,年龄在35岁以下,均可参加---”

    “从初选到最后殿前答题,校场比武,前后要经历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每当这个时候,都是帝都洛阳城非常热闹的时节,很多九州上其他国家的青年才俊,也会慕名而来参观,甚至最近几年,这些外国的青年才俊,也会参加考试,特别是这武举考试,外国的年轻高手,战绩还相当惊人。这科考,渐渐成了九州七国展示国力、后备人才储备的舞台,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越来越得到九州七国的重视。”

    文清:“为啥不让两门都考?”

    张良:“这是教育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