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章 武举两轮藏身手,契丹劲敌露全能 (第4/4页)
长得稍微有些秀气,更像个书生,但内力爆发之下,实力不容小觑。 刘志扬身材高大,有些英雄气概,但相貌一般,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许赤须。 杨延禅身材中等,身躯笔直,发黑似漆,面白如玉,剑眉上挑,朗目薄唇,一身英气。 张飞最后第二个出场,更是举起了700斤的石墩,这在之前的武生中,是唯一一个,饶是如此,这张飞已是听了文清的话,留了力气,但全场已是惊呼声不断。 那契丹耶律雄是最后一个出场,仍是一副傲慢不可一世的样子,轻松举起了700斤的石墩,接着,又走向那最重800斤的石墩子,用力举起...... 全场一片惊呼,继而窃窃私语: “这就是那契丹大王子啊......” “这家伙天生神力啊......” “这力量上居然能力压我大汉帝国群雄,夺得头名啊......” “这后面的比赛,这耶律雄岂不是要拿状元了......” “听说皇帝答应他,只要能拿三甲,就让安乐公主嫁给他......” “啊......那咱们大汉帝国的男人们,岂不是颜面扫地了......” “哼!”那耶律雄也不理场内的窃窃私语,冲文清三人示威地看了一眼,带着契丹众人,扬长而去。 文清也没想到这契丹大王子,在力量上确是是有实力,可以与张飞一拼了,不禁有些泄气:他姥姥的,这后面还咋玩呀,回去还得和大老婆再商量商量...... ########## 7月10日,武举第二轮。 在前一轮剩下的300考生中,考弓马。弓分三种:一石弓,二石弓,三石强弓。 第一场考步射,靶子立在在百步开外,步射六发五中为合格,达不到五箭者,不准参加二场。 文清等三人也是六箭全中靶心,顺利过关,此时场中还剩下250人左右,其中能六箭全中靶心的,不足50人。 第二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六枝,四箭中靶为合格。其中有三箭,必须是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 这第二轮,难度比步射要大很多,别说是射中靶心,就是能保证一箭都不射空,就已不易。 文清在东北小山村,苦练了10多年,除了轻功外,就数射箭练的还算过关,主要也是有多睿衮在边上督促加上手把手的训练,所以在射箭上,文清虽不及多睿衮的双箭连珠,也足以在校军场上拿得出手,自豪一把。在内力达到4级中阶后,力量的拿捏上,也更加得心应手。 文清故意没有骑赤兔马,只从孔家借来一批普通的战马,观察前面的人,算计五箭射中,就足以进入前50名,于是用两石弓连射六箭,射偏了一箭,也是故意示弱,同时也没有显露4级中阶的内力。 秦叔宝和张飞则是分别使二石弓,三石弓,六箭全部命中,其中秦叔宝更是箭箭射到靶心红心处。 能与秦叔宝相比的,就是蒙古派来的一个勇士,也是使二石弓,名叫---铁尔木,是个内力4级高阶的高手。 这个铁尔木,文清没印象,但铁尔木却认识文清,因为年初在白城时,就是铁尔木在后面为铁尔博凉阵。连着两轮下来,见文清的表现也就算中上水平,铁尔木有些疑惑不解,这文清声称是常羽春的师叔,怎么看起来武功比常羽春差远了! 另外能做到六中,五箭射到红心处的,也就是一个司马家的弟子叫---司马士及的,一个武当俗家弟子---王家的王青书等几个人文清印象比较深刻,这二人的内力,至少都达到4级中阶,接近4级高阶。 不过,那王青书长得还算秀气顺眼,那司马士及长得就有点对不起观众了,满脸都是红色的酒糟粒子,一个酒糟鼻又大又圆,就如一只红柿子粘在脸上。 这第二轮,文清、秦叔宝、张飞也算是轻松过关,进入前50名,应该问题不大。 那耶律雄又是最后一个出场,拿出3石弓,连续开弓,箭箭命中靶心红心处,一气呵成,全场再次被惊的鸦雀无声,那耶律雄最后竟然硬生生拉断了那副3石弓,然后傲然离开,临走也不忘再次轻蔑的看了文清等人一眼。 他姥姥的,这家伙还是个全能选手啊,力量、弓马都拿了个第一!虽说秦叔宝也是六箭全中,但秦叔宝用的是2石弓,那耶律雄能做到用3石弓,还能保证准头,这家伙也着实实力不俗。 文清看着秦叔宝和张飞,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威胁:看来,后面的淘汰赛,不是示弱就可以的,三人中早晚要碰到这个最强劲的对手,还真得提前谋划好,现在文清只能指望玉梅那只小手,能不能扭转乾坤了...... ################################################## (作者的话1:武举前两轮,只能算预热…… 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吴起)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清代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因此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由武举出身的次之,但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宋代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作者的话2:大老婆玉梅不好糊弄吧?后面还有很多回,文清偷摸做的事,都是被玉梅一眼看穿--) (作者的话3:耶律雄确实是难对付啊,文清用什么大败他啊?) 大炳峄所著---《铁血柔情之大汉帝国》又名《天地十三珠演义》,全书共380万字,365章,章章精彩。 衷心感谢发布网站的大力支持!!!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