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4章南京,太平:告诉他本将军挺好的 (第4/4页)
道,语气中格外客气,王介甫毕竟是他的外公。 “启禀皇上,臣有一个建议,请皇上定夺。”王介甫躬身道。 “王尚书有话请讲。”皇帝微微点点头。 “臣想变法!”王介甫缓缓说道,虽然他后来也知道,所谓的”朝”鲜王水月,就是东北的文清,但文清提出的变法建议确实是目前解决大汉帝国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虽然有些困难,可不变法,大汉帝国就会没落的更快,变法则还有一线希望,所以内心斗争一段时间,还是把文清提出的想法完善了一下,前来向皇帝沉弊利害。 “变法?!如何变啊?”皇帝来了兴趣。 “前几年,先帝两次南征西蜀,国力空虚,目前东北方面,日渐羽翼丰满,若是中原不变革,早晚要失去对东北的控制。所以臣想对大汉帝国,实行全面改革,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臣建议皇帝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王介甫明显早有准备,滔滔不绝介绍道: “臣认为,我大汉目前,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百姓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百姓身上。 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具体几个新的法度: 富国之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 强兵之法:包括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军器监法 取士之法:包括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采用三舍法、惟才用人。 若是皇上励精图治,以大汉帝国中原的雄厚底蕴,三年内,就会对东北形成压倒性优势,更别说西蜀、契丹了。” “好!”皇帝饶有兴趣,听王介甫讲了一下午,赞同频频点头:“就按王尚书的意思办吧……” “皇上圣明!”王介甫见皇帝支持,一脸兴奋道,“臣定不负皇上重托!” ########## 晚上,永禄宫。 皇帝心事重重到了陈宣华的寝宫。 “皇上有心事?”陈宣华察言观色问道。 “唉!前两年父皇征了两次西蜀,大汉帝国的战力下降的厉害,今年,恐怕无力再征西蜀了,朕准备接纳外公王介甫的意见,实施变法……”皇帝叹口气道。 “变法好啊!不征西蜀,可以发展经济,稳定朝纲,做好准备,明年再南征西蜀不迟嘛。”陈宣华建议道,没想到广庆还是想有一番作为。 “嗯,不错!”皇帝微微点点头,“朕也是如此想的。” “皇上,臣妾16岁就到了洛阳,现在整整8年了,若是皇上有时间,臣妾想,和皇上回江南看看---”陈宣华一边揉着皇帝的肩膀,一边撒娇道,“江南春天的景色,可比北方美多了。” “噢?!”皇帝若有所思,正好今日,刘光仁请示出兵反击倭寇,不如就到南方走一趟,一是亲自督战,打胜了,还可以算自己一个功绩,顺便看看那太平,自己可是有小半年没见到太平公主了,心中痒痒的……遂同意,“好!朕答应你,过两日就安排。” “真的?!”陈宣华喜出望外,没想到自己随口一句话,皇帝竟然就答应了,她哪里知道,皇帝是因为想见另外一个女人? “那今夜,你该如何感谢朕啊?”皇帝阴阴笑道。 “臣妾一定尽心服侍主子……”陈宣华缓缓跪下…… ########## 3月5日,简单准备了一下,皇帝带着陈宣华前往江南巡游。 尉迟敬德的禁军、刘成功的南大营、司马士及的右羽林等两万多人马和司马述、王青栋、赵铭科等大臣,随驾护送。 王介甫则留在京城,和朱高公、赵德芳等人,组织实施变法。 南方的春天来的早,越往南走,天气月潮湿温润,异常淅淅沥沥的小雨之后,小花、小草上,满是雨珠,春雨贵如油,百姓们已经开始忙着播种庄稼,盼着今年有个好收成。 一路舟车劳顿,娇嫩的陈宣华哪受得了这个苦,行了几日,在皇帝怀里撒娇道:“这走陆路实在是太辛苦了,若是能有一条从洛阳直通长江的水路,臣妾陪着皇上一路游玩,欣赏两岸风光,走起来,肯定惬意无比。” “嗯!爱妃这个想法不错。”皇帝欣然点头,“若有一条水路直通洛阳,南方的米粮,茶叶,也可以沿水路直通洛阳,司马述……” “老臣在!”撵车外,司马述躬身应道。 “你组织策划一下,务必从4月份开始,开凿一条南北的水路,把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连接起来,有了这条水上通路,朕再下江南就方便了,另外,将来征东北、契丹,定能发挥巨大作用!”皇帝威严命令道。 ”诺!”司马述躬身领命。 皇帝一句话,司马述随后调动大汉帝国50万百姓,开始开凿一条从杭州通往洛阳的水路大运河,横跨洛阳、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郡,史称---京杭大运河。 但是,皇帝虽然也想做出一番功绩,但他从小在洛阳长大,哪知道民间疾苦?修建京杭大运河,说的容易,但却劳民伤财,不知给多少无辜百姓,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 (作者的话1:历史上,霍去病的儿子,就叫---霍嬗……) (作者的话2:文清以极高的礼遇迎接金莲公主、独孤玉若、柴美容,让人感动吧?那是她们应得的!) (作者的话3:历史上,王介甫变法是在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干的,所以说,广庆王子更像隋炀帝杨广…… 现实历史中的杭州--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西汉承秦制,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属吴国的吴兴郡,归古扬州。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属吴州。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长400里。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因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西府于杭州。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在北宋时,杭州实际管辖两浙西路。淳化五年(994年),改军号为宁海军节度。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建苏堤,上有六桥。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明清两代,杭州都是及其富庶之地。) 大炳峄所著---《铁血柔情之大汉帝国》又名《天地十三珠演义》,全书共380万字,365章,章章精彩。 衷心感谢发布网站的大力支持!!!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