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一人之下_第三百零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四章 (第3/4页)

朝政的人多的是,不像后世那么防备宗室。

    至于五雷正法,自然不可能拿出来大家都学习,成蟜打算传给自己的后代。

    拿出金光咒已经给赢秦王室做了不小的贡献,考虑了家族,也应该考虑自己的小家了。

    “其实对于王兄来说,修炼什么的都是辅助,王兄最重要的还是不要过于劳累了。”

    “现在王兄年纪轻轻还不觉得,等年纪大了,后果就会显现出来。”

    话能够说得如此直接的人不多,成蟜算是一个,大多数人也只能委婉劝谏。

    “谁不想轻松一点呢?”

    “但是政务繁忙,为国家计,不得不宵衣旰食啊。”

    “政务是怎么忙也忙不完的,哪怕是十二时辰都不睡觉,依我看关键在于制度。”

    “得让下面的人高效的动起来为君分忧,不然不是白养着他们了吗?”

    “小弟有何高见?”

    “高见谈不上,只是有些不成熟的想法想要跟王兄交流交流。”

    “说说看。”

    成蟜就把一些关于官制的想法说了出来跟嬴政讨论。

    当然成蟜不可能和盘托出一套复杂的官职,只是说出一些要点,具体还需要完善。

    这完善也不是光他和嬴政完善,至少还需要重臣参与进来。

    集思广益,漏洞才越小,制度才越紧密高效。

    跟在成蟜,嬴政身后的盖聂和赵高越听脸上的惊讶愈盛。

    虽然未窥新官制的全貌,但透露出来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不已了。

    这是一套不同与当今世界任何一国的官制,只言片语间已然不凡!

    嬴政兴趣非常大,讨论得十分兴起,成蟜兴致也渐渐上来。

    两人一边走,一边讨论,渐渐就忘记了时间,天地不知不觉间就被黑暗笼罩,宫灯陆续点亮……

    讨论得兴起,遇到意见不统一的难免就要争论,声音不知不觉就大了起来,脸红脖子粗,跟吵架似的。

    这种场景远远跟着的宦官宫女吓得心惊胆颤,赵高和盖聂也有些不敢劝。

    因为两兄弟现在讨论的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封驳制度。

    在嬴政看来,臣子岂有封驳君王诏书的道理?

    就算是不合理也要执行,反正是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成蟜就不这么看,国有铮臣,不亡其国,家有铮子,不亡其家。

    中央太过集权,皇帝权势过大,没有任何掣肘,真不是什么好事。

    放眼放去,全是阿谀奉承,谄媚君上的软骨头怎么行?

    这种环境哪个皇帝能够不飘啊?

    皇帝飘起来,那就是超级大凶之兆了!

    在成蟜看来,嬴政在统一后就飘起来了,步子迈得老大,偏偏没有人敢泼凉水。

    结果扯着秦国的蛋了,蛋碎后血流不止,血尽而亡,最终没有爬起来。

    从长远来看,英明君主还好,但不可能一直英明下去,总有昏庸之君,肆意妄为的君权破坏性太大。

    但只要封驳制度深入人心,上下皆遵,再怎么也能减少破坏程度,留给下一代君王的家底也能厚那么一些。

    成蟜口水废了一大堆,讲了一大堆道理,举了一大堆例子,总算让嬴政给动摇了。

    不过嬴政还没有完全死心,还想挣扎一番,说什么从下一代开始施行让成蟜给当场否了。

    开什么玩笑啊?

    嬴政这个威望最大,类似开国太祖的人物不以身作则,封驳制度还可能深入人心吗?

    君王也不能为所欲为啊,必须要以国事为重。

    再说掌握封驳之权的臣子不可能随便运用这个权利,毕竟是很得罪君王的事情。

    除非触碰到不能够忍受的底线,比如割地赔款,那就别怪臣子们恕不奉诏了。

    好在这个时期读书人,血性还是非常足的,毕竟十分讲究“君择臣,臣亦择君”的选择。

    不满意积累到了极限,就直接就不伺候了,挂印而去,爱谁谁……

    为了让嬴政死心,成蟜还拍起了马屁。

    说嬴政英明神武,封驳之权不可能用到嬴政身上,对于他而言实际上就是个摆设。

    最后还用上了激将法,说嬴政难道害怕自己犯下大错吗?

    口水都要说干了,嬴政才彻底死了心,接受了封驳制度。

    实际上成蟜心里憋着坏呢。

    打算以后改制后,策划一起封驳嬴政诏书的事件。

    如果嬴政统一后飘了起来,再策划一起也是可以的,还必须让嬴政接受现实。

    嬴政统治的时期,不发生一两起封驳诏书的大事件怎么让封驳制度深入人心啊?

    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