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如意传_七百一十八章 犬儒舍正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七百一十八章 犬儒舍正命 (第2/2页)


    文人这玩意儿,要没了风骨,那就是条执笔的狗,‘犬儒’一词,说的就是这种人。”

    李计颇为欣赏的看了李正一眼,见这小伙子三十岁不到,一双眼睛十分明亮,额头足有三指半宽,两眉之间,能放下两根手指,鼻子直挺向人中,颧骨微高,下巴处一方圆角,上中下三庭得当,显得十分饱满,一看就是个忠诚相。

    “这位小伙子好爽朗的笑声啊,”李计笑道。

    “过奖了,那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当时北宋的局面,外有西夏和辽、金、蒙古,内有一帮贪官污吏,国家还要向外面纳贡,人民财力又不足。

    变法的好处,一是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二是巩固和加强宋王朝的统治。

    从他新法实施,到新法被那帮守旧派所废罢,其间一共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非常显著效果,尤其是“富国强兵”这一点。

    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大宋的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而且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cao纵和垄断;

    而《免役法》的推行,则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人民负担减轻来看,整个北宋,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我方才说了,如果王安石变法得以贯彻,再辅以秦时的军功制,不用三十年,集北宋之力,当时就可以横扫亚洲,剑指东欧,哪里就会沦落到南宋那样憋屈的下场。”

    李正越说激动,一张脸也涨的通红,顾清风抬胳膊撞了他一下,李正这才想起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冲郭向阳一笑,“不好意思,有点激动了,”说完他拿起杯子喝了口水。

    “这有什么?我有一位网友说的好,读书不问国事,读了干嘛?给人当枪使?为了几个钱昧着良心以文乱国,这样的读书人,就该剐了,送到我朋友的油锅里炸了,我能从早吃到晚,”李计笑道。

    “你这话太狠了,我只当没听见,我们公务员不能这样,还是要以批评教育为主,实在不改的,一旦查出来,送到劳改队里种十年田,什么想法都没有了,人,还是可以引导的,正路,我相信人人都愿意走。

    再说了,也不能因为冯梦龙说了王安石不好,就把他一棍子打死,那也稍微偏激了一些,”顾清风笑道,他这话,总觉得有些不痛不痒。

    “我的顾主任,这才是大jianian之人,比如一百句不痛不痒的话里,突然夹杂个一两句对时事有方向性作用的话,那才叫真正的行家。

    比如我要骗人,我就是如此,因为你信了我前面一百句实话,可那一百句实话都无关痛痒,都是为了那一两句假话铺垫的,只要那一两句假话起作用,那一百句实话,你等于没听。

    我要的,就是那两句话的效果。因为,那可以要命。

    比如这冯梦龙,为了损王安石,居然编出个段子,说什么邵庸都算了一卦,说天下从此乱矣,人家问什么缘故。

    他说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天下将乱,地气自南而北。下将乱,地气自南而北。这不是胡说八道欺负人不懂周易?

    地气周而复始,一年四季往返不同,本来就会因季节不同而流向不同。那这个来做幌子,还打着邵庸的旗号,这是欺骗人家,说王安石是恶人就是天意。

    还说不久天子必用南人为相,变乱祖宗法度,终宋世不得太平。完了还生怕别人看不懂,还不忘强调一下,这个征兆正应在王安石身上。

    又说王安石一双白眼,大jianian大恶,真正的挖空心思,极尽贬损。这样的人,可谓用心不小,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今,这样人,可不算太少,而且代代都有,一个个为谋私利、恬不知耻,”郭向阳拿着书说道。

    “哼……,就他们,还没那个本事乱政,”李正冷哼了一声,淡淡的说道。

    “哦……?何以见得?”李计想听他说点什么。

    “没了正心,就没了正命,他们舍正心弃正命,再说了,能被收买的,一定怕死。就是活着,也不过是条丧心病狂的野狗。

    要是拿刀架在他脖子上,我看他们还敢不敢以文乱国,早晚把他们剥得干干净净,寸rou不存,”李正咬了咬牙说道。

    “李正,你可是个党员,”顾清风突然叫住了他。

    “党员,就更要说真话做实事,说起来,你们天成会在那东林党里,也没有少掺乎吧?”李正看了眼顾清风,又把脸对着郭向阳冷冷的说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