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1931的一万种方法_第1章 匕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匕首 (第1/2页)

    傍晚,一列从天津出发的火车,正向着北平疾驰。

    连绵的田野、袅袅的炊烟……走马灯一般从乘客们眼前闪过。

    他们或凭窗远眺,或垂头打鼾,或扭着脑袋,目光逡巡着,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

    不久,这些人的视线,都集中到车厢角落,一堆小小的行李上。

    那既不是日渐紧俏的粮食或者药材,也不是鼓鼓囊囊、塞满土产的褡裢。

    而是几大本包着漂亮书衣的乐谱,扉页上放着洞箫和长笛,用块纯白的绸缎系着,旁边还立着手风琴和吉他……

    样样都收拾的纤尘不染,镜面也似地,反射着夕阳的余晖,和四周满是泥淖风尘的包袱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莫非……是贩卖乐器的吗?

    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

    看着却不像商人,而是个二十来岁的女学生。

    她的脸颊白嫩如霜,一双眼睛又黑又亮。

    她穿着件白洋布旗袍,佩着同文书院的校徽,白袜白鞋,手里捏着条素白的手绢。

    上面绣着两个字“顾云”,那是她的名字。

    她没有同伴,亦不与人搭话,独自坐在车厢的角落里,默默守着这些雅物。

    这种不太寻常的姿态,立刻便吸引了同车乘客,尤其是青年男子的注意。

    先是探头探脑地注视,然后是交头接耳的讨论。

    不一会,车厢里便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嗡嗡声。

    可顾云却仿佛什么都没听见,又或者什么都不关心,依旧坐在那里,双眼怔怔地盯着窗外。

    她在思考着更要紧的事情。

    比如:怎么好端端在家睡着觉,一睁眼就穿到民国了?

    而且,穿就穿了吧,为什么是少女?

    顾云低头,看了眼自己微微隆起的胸部,心情非常复杂。

    从记忆中得知,现在是民国二十年,日寇的魔掌,已经伸到了哈尔滨。

    一个身娇体弱的小姑娘,枪都扛不动,在这种风雨飘摇的乱世……

    无论怎么想,存活的希望,都非常渺茫。

    除非,到那些比较安全的地方去。

    比如漂亮国,再比如……几年之后的延安。

    那里纵不是地上天国,可有最起码的社会秩序。

    但,她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没钱。

    顾大小姐是从家里跑出来的,旅费几乎花光了全部身家,兜里只剩下一枚银毫。

    父亲滥赌败光了家产,如今下落不明,追债的踏平了门槛。

    继母想来想去,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和顾云一起,嫁给某日籍富商做姨太太。

    这样一来,追债的不敢纠缠,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岂不美哉!

    如此精妙的算计,令顾云十分震撼。

    于是她连夜跑出了家门,打算投奔远在北平的表哥。

    走得匆忙,又没什么出远门的经验,只拿了心爱的乐器们,连件换洗的衣物都没带。

    回忆到这里,顾云捏着瘪瘪的荷包,不禁一阵无语。

    总之,先到表哥楚瑜那里再说吧。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好。

    从往来的书信中判断,他是個思想先进的新式青年,即将从北大化学系毕业,外语很出色。

    最好能说动他一起走,要实在不行……

    顾云望向那些保养良好的乐器们。

    阿玛蒂、马丁、康……即使在后世,也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牌。

    应该能卖不少钱吧?

    夕阳很快便落了下去,伴着一声长长的汽笛,灰绿色的车头穿过团团白雾,缓缓停了下来。

    透过车窗,依稀能看见古老的城墙,与黄瓦红墙的城楼,并耸在绿叶的波涛中。

    北平到了。

    顾云抱着那堆乐器下了车,在嘈杂拥挤的人群中,吃力地向前走着,仿佛一叶行驶在汹涌波涛中的小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