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的拐点  (第2/2页)
加难。    当然了,此大周非彼大周。    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驾崩。其养子‘郭荣’继位。    显德六年(959年)‘郭荣’北伐辽朝,收复三州三关。不久郭荣驾崩,其幼子‘郭宗训’登基。    但历史竟然在这里出现了转折…    身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感恩于郭威的赏识和提携,并没有发动‘陈桥兵变’,而是一心一意的辅佐幼主‘郭宗训’。    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直到现在的宁安十一年,天下已经承平百余年。    大周虽然不再是那个大周,但大辽还是那个大辽,西夏还是那个西夏。    ‘檀渊之盟’也依旧存在。    大周每年向辽进贡“助军旅之费”白银10万两,丝绸20万匹,至雄州交割。    与此同时,‘安保和议’也同样存在。    大周朝每年赐给西夏白银5万两,丝绸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白银2.2万两,丝绸2.3万匹,茶1万斤。
    而这些东西,全都是加诸在百姓身上的。    苦不堪言。    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春秋两税的变化。    显德年间,是三十税一,十年前增加到了二十税一,直到今年,更是加到了什税一。    而米价,更是从十年前的每斗三十文钱,增加到了现在的每斗百文钱。    他在繁华东京的时候,对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感受,但经过这一路的奔波,来到这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才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民间疾苦。    在这里,人们都是吃的未脱壳的糙米,里面还掺杂着米糠,难以下咽。    在这里,成年人全都是穿着粗糙不堪的麻衣,上面的补丁一个挨着一个,一个摞着一个。    而那些五六岁、七八岁的孩子们,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全都是光着屁股在街上跑。    那种情景,让人心酸和唏嘘!    非是他们不知廉耻…实在是太穷了。    古人言,仓廪足而知礼仪。    也只有填饱了肚子,剩下的才是那些礼义廉耻。    在这个远离了东京,远离了大城市,远离了繁华的偏僻小山村,填饱肚子才是唯一的主调。    非是他们好吃懒做,不事生产…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了。    除了田赋、丁赋之外,还有四类纳税物品:一是谷,有稻、麦等7种。二是帛,有绫、绢等10种;三是金铁,有金、银、铜、铁等4种;四是物产,有六畜、茶、盐等6种。    此外,还有繁重的田赋附加税。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正是这宁安十一年的真实写照。    苛政猛于虎,也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说这是乱世吧,除了北部边疆有大辽的侵扰,再除去西部边疆有西夏的侵扰,再减去信州那边的农民起义,大周的大部分地区还都是和平的。    可你说这是和平之世吧,在这远离京城,远离繁华的江南水乡,人们又都穿不暖,吃不饱!    想到这里,郭毅不禁泛起了一丝苦笑,自己都尚且自顾不暇,还想这么多悲天悯人的干什么?    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老文盲而已,又不是什么圣人!    “叮!检测到宿主有悲天悯人之心,圣者辅助系统开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