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章 六国论 熙宁变法 (第1/2页)
康定元年(1040),包拯又出知端州。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庆历六年(1046)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 可惜的是,两年(1052)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江宁等地任地方官。 庆历新政对包拯等人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宋仁宗赵祯面对朝中的反对声,也只能让范仲淹饮恨了。 直到至和三年(1056)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 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宋仁宗皇帝赵祯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若说范公范仲淹的离去,宋仁宗心中感到悲伤。可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真没有读懂。而苏洵的《六国论》,宋仁宗赵祯也是没有读懂。嘉佑三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原因与《六国论》分不开的。 宋神宗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065)亏空已达1570多万。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 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宋神宗赵顼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为什么辽国会称赞宋真宗赵恒和宋仁宗赵祯好呢?年年给他们发物资能不说好吗? 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本该辅佐新帝,有所作为,然而见宋神宗赵顼提拔新人,却坚辞相位,出判相州。宋神宗赵顼疑惑的问:“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 韩琦说:“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元老重臣富弼在罢相位时,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而推荐了文彦博。对此,神宗或以不答相对,或以默然置之,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除老臣外,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侍读孙固等也都以王安石“护前自用”、“论议迂阔”、“狷狭少容”等为理由,极力反对王安石为相。 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面对种种阻挠,宋神宗赵顼不以为然,力排众议,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从而揭开了变法图治、富国强兵的序幕。 其实庆历新政的效果宋神宗赵顼是很明白的,虽然那时他还没有出生。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曾布、吕惠卿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理财、军事、教育等措施,其具体内容如下: 1.理财措施。最重要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限制大商人。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大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3.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