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章 六国论 帝后之威 (第2/2页)
为的君主,却以一个大宋王朝做赌注,只因为对一个相知相惜的灵魂的慎重的信任。 元丰八年三月五日戊戌(1085年4月1日)福宁殿病危的宋神宗赵顼看着年过中旬的王安石想起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说:“这个社稷,朕交予你了。不变法,大宋要亡;变法,许是还有一线生机。安石,朕信任你。朕一生都是信任你的!” 王安石痛哭流涕的说:“陛下,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大宋真正富强的!” 宋神宗赵顼轻轻地拍了拍王安石的肩膀说:“安石,你不要负朕所托!” 王安石紧紧的握住宋神宗赵顼的手说:“陛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王安石并没有辜负神宗的期望。他为这次变法,赔上了太多太多,本来可以只作江南一诗人,著书立说,清闲终老;许是宿命的安排,我在人海之中遇见了贵为君上的你,于是,满腹韬略,燃尽了我的残躯。但,大宋的气数暮矣,积重难返了,又怎能彻底扭转。 千里归来一寸心,两个人是君臣,却更像是英雄惜英雄,知己怜知己。 宋神宗赵顼笑了笑说:“朕走了,不复陪君,自当珍重。此生能够遇到你,朕甚感欣慰!” 宋神宗赵顼去世,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祐。从此,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掌握大权达8年之久。高太后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极为盲目和固执。 宋神宗时代,高太后就是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她曾与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新法败坏祖宗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司马光在神宗变法时隐居洛阳达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复出,称他为“司马相公”,而许多赋闲在家的反变法官员也很钦佩他,这些人是司马光执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 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废除新法之彻底,不能不说他带进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个人情绪的影响。然而,高太后却不仅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对派官员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又将支持变法的官员吕惠卿、章惇和蔡确等人逐出朝廷,从而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到了宋哲宗赵煦17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高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宋哲宗,宋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们,这也是宋哲宗亲政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原因。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哲宗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宋哲宗的侍读大臣,想通过教育使宋哲宗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宋哲宗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因为宋仁宗创下了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哲宗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相当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 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间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得知后大惊,宋哲宗此时才14岁,后宫竟然寻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声色?刘安世上奏章,告诫宋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书高太后,言辞极为激烈。高太后对外解释说,是宋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顾,但私下却将宋哲宗身边的宫女一一唤去审问。 宋哲宗后来回忆说那些宫女们个个红肿着眼,脸色惨白,他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是刘、范暗中告了状,而自己却浑然不知。高太后的这些做法虽然目的是为了照顾和保护宋哲宗,但却使得宋哲宗感到窒息,无形中增强了他的逆反心理。 更让哲宗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朱德妃也过于严格,甚至是苛刻。或许是她有着某种隐忧,担心宋哲宗母子联合起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朱德妃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随母亲改嫁后,却为继父不喜,只得在亲戚家长大。 朱德妃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哲宗、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才封为德妃。朱德妃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毕恭毕敬。 元丰八年十一月,朱德妃护送宋神宗的灵柩前往永裕陵,途经永安。当时,大臣韩绛任河南知府,亲自往永安迎接灵柩。朱德妃走在后面,韩绛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韩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礼?” 吓得朱德妃淌着眼泪谢罪。宋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朱德妃却不能母以子贵,只被尊为太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在如何对待朱太妃问题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见。有人想趁机拍高太后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级,以凸显垂帘的太皇太后。有人想着将来终究是宋哲宗掌权,主张尊崇朱太妃,以显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却另有打算,想压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许朱太妃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 宋哲宗亲政后,立即下令母亲的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从宋哲宗生母的待遇问题上,可以看出其间夹杂着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