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6章 乱世靖康 岳飞的抗争 (第2/2页)
:“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后又扈从高宗至建康。一日宋高宗把岳飞召至“寝阁”,向岳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岳飞见部队得到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便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飞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提出要“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使宗庙再安,百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此时岳飞已不再提及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之事,只将钦宗包括在“天眷”之中。 宋高宗览飞奏疏后,亲赐御札嘉奖。拨刘光世军与飞,似成定局,不意张浚和秦桧从中梗阻,高宗听从张浚之议,置已决之“前议”于不顾,又下诏给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 不将刘光世军拨与岳飞。张浚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张浚见了岳飞,撇开归刘军与岳飞之“前议”,以淮西军中人事安排相问,岳飞耿直的回答却遭张浚讥刺。岳飞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随行机密官黄纵略事交代后,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了。 宋高宗闻知岳飞辞职,即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又派张宗元到鄂州军中做宣抚判官。朝廷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飞还军,李若虚苦劝岳飞六日,岳飞才答应还军视事。 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四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使南宋白白丧失了全国兵力的十分之一以上,还彻底打乱了长江防线的部署。 九月,张浚用人不当,终于招致了淮西军变,浚因此引咎辞相。岳飞得到兵变的消息,立即上疏表示愿率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行朝。宋高宗赵构只让岳飞到江州驻扎。 1137年九月、十月间,岳飞入觐,向高宗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宋孝宗)为皇储,又遭高宗呵斥。 1138年(绍兴八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 高宗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岳飞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宋高宗赵构不听。秦桧从此对岳飞怀恨。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 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宋廷诸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多有反对者,然而这些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或被罢官,或被贬谪。 天眷二年,金熙宗依靠完颜宗弼、完颜宗干、完颜希尹等,先后杀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完颜昌等人。完颜宗弼掌握金朝军政大权。 1139年腊月二十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宋金第一次和议达成。 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接到赦书之后,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 岳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虽三诏而不受,他在辞书中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 高宗特下“温诏”,飞才不得已受之。 其后岳飞又自请随宋使至西京洛阳谒扫先帝陵墓,以趁机窥探金国虚实,但未被允许。再后,飞又上二札子,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字里行间对和议之事不无讽剌之意,高宗、秦桧先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请。 1135年宋微宗赵佶的死,宋高宗赵构也只是假装伤心了一下。不过真正让他担忧还是他的哥哥宋钦宗赵桓,皇室中最怕的就是与自己相争的兄弟。而岳飞是赵构与赵桓兄弟之间的双刃剑,岳飞的战必胜让赵构最怕岳飞北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