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先来后到 (第3/3页)
、笔洗、笔筒、镇纸、印泥、眼镜、印章等等之类的古玩,甚至有好几样于徽音都叫不上名字。
销售员依旧热情,远远的就打着招呼:“李老师来了?” “就随便看看。” 这位之前在会场内巡检,就负责鉴宝区那一块,所以天天都能和李定安打好几回交道。前天有销售员受伤请假,他才被临时拉了壮丁,所以和李定安比较熟。。 看了看于徽音,猜到两人关系很亲密,他没多嘴,又往后瞅了一眼:“那几位是?” “不认识!” 李定安回了一句,又问,“销量怎么样?” “还行,但卖的要比买的多,所以东西一天比一天多。” 这才正常,不然能是古玩行业? “有没有销售任务?” “当然,还挺重!” 明白了,看我的…… 李定安点点头,随意的瞅了瞅展柜。 东西不少,也挺杂,但凡书房古玩,都能在这里看到,其中不乏稀奇点的物件。品相都挺不错,至少没看到一眼就能看出有问题的物件。 所以说,今年的文博会质量挺高:先后要经过两次鉴定,东西才能进入会场,真假还是有保障的。 再看价格,反正都不低,不过也正常:都敢售后三包了,价格自然不可能便宜,不然卖家绝不答应。 大致扫了一圈,李定安就有了计较,指了指其中一件:“拿出来看一看!” 销售员眼睛一亮:好东西? 不过只是好奇了一下,他没问,直接取出了李定安指的那一件。 于徽音仔细的看了看:一支竹筒,约摸有胳膊粗细,长有三十公分左右。 颜色呈暗青,上面刻着一匹马,马背上还背着东西……笔画虽简,却很是雄健。 竹桶两头还有圆孔,应该是系绳用的。 “这是……诗筒?” 不错,班没白上。 于徽音读的是影视戏剧文学,专业和古玩就不搭干,这件东西还很小众,一般的藏友真就认不出来。看来这段时间她没少下功夫…… “就是诗筒,又叫书筒,唐朝时发明的,专门用来放诗笺,李白的诗里就有:桃竹书筒绮绣文,良工巧妙称绝群……后来则用来放书和重要文件,以及用来送信。 这一件就是最后一种,所又叫信筒、邮筒。你再看上面的这匹马:宋、金、元、明四朝均有驿,又分水驿与马驿,所以这是一只官符马驿的邮筒。再看马右边这枚火印中的四个字:接官亭铺…… 所谓铺,又是马驿当中的一种,也是最快、最急的一种:宋时叫急脚递,金、元延袭,明时朱元璋改制,分水马驿、驿运所,及急递铺,这便是‘铺’的由来……再看接官亭,这也是明朝时才有的地名,属辽阳东驿路的金斗驿,而且是第一铺,铺外就是关外异族……所以,这是专门用来传递紧急军情的邮筒……” “八百里加急?” “对,就古装剧中经常见到的那种……你再看,左边是不是还有镇辽两个字?说明出自镇辽总督衙门,但明初及明中只有辽东总兵,直到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才加设镇辽总督,要高于辽东总兵……所以这支邮筒,十有八九与洪承畴或袁崇焕有关……” 我去……销售员听的都有点懵。 这件东西是文博会正式开展前就送进来的,专家鉴定过,和李定安刚说的前半部分差不多:邮筒,属镇辽总兵衙门,专送类似八百里加急之类的紧急军情的。 但没说过具体是什么时候的物件,更没提过,和洪承畴、袁崇焕有什么关系? 而这两位是什么人,懂点历史的都知道…… 正暗暗惊诧,后面有一位突然挤了过来,指着李定安手里的竹筒:“这东西我要了!” 不是……你这是闹哪样? 销售员顿时急了:“这位老板,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吧?” “他光是看,又没说要不要?” 这位看了看李定安,又指了指竹筒:“难道不是我第一个说要买?” 还能这样的? 后面的几位顿时傻眼,更是后悔的想给自己一耳光:光知道看,扎着耳朵听,怎么就没抢先举一下手? 洪承畴、袁崇焕……这样的东西,才值三万六? 后面加个零怎么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