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玩什么把戏 (第2/2页)
br> “怎么,不要债了?” 李定安还真就站住了,笑吟吟的,“不行就报警,人民警察为群众嘛!” “嘿,干嘛的你?”“正事要紧……” 年长的一位拉住了捋袖子的小伙,又点了点李定安,“别给自己找事儿,赶紧走!” 行,我走,社会主义五好青年,讲文明讲素质! 但有没有事儿就不知道了…… 李定安瞅了瞅小伙手里的小本本:交流区7号摊,咸丰珐琅彩四花碗……16号摊,六方传香壶……41号摊,哥釉青花尊…… 交流区指的就是这儿,所以这本子上记着的应该就是他看中的东西。 李定安飞快的瞄了几眼,路过的功夫就记了个七七八八:行,你们先商量,我过去先帮你们瞅瞅。 临走,他又点了点头,那女在还在奇怪:这人脑子有毛病吧,怎么老点头? 李定安同样奇怪:小本本上的东西不少,全是瓷器,不知道和还债有什么关系? …… “老板,好东西,龙纹古玉要不要?” “哪年的?” “民国!” “太新!” “这话说的,我要有汉朝的,还能来这里?” “看看我的,《莱子侯封田刻石拓本》,2016年,香港拍了两千零七十万那件是初拓,我这虽然不是二拓三拓,至少也在十拓之内!” “哪年拓的?” “2001年。” “那你搁这儿蒙谁呢?”
“看我这件:刻花银鞋,正儿八经清早时期的!” “谁穿过的?” “我哪知道?” “那你扯什么蛋?” 类似的对话络绎不绝,也由此看出,这里的卖家比外面的摊主实诚好多,至少不胡吹,什么就是什么。 因为他想吹也没办法吹:东西旁边就摆着展览会专家开具的鉴定证书,上面的物品、用途、年代、估价等等写的清清楚楚。 相应的,要价也就不敢太离谱。比如专家估价八千的东西,卖家顶多也就要个一万多两万,翻个两倍左右的样子。 别奇怪,这还是来交流区的人少,不敢要太高,会场里面售价比估价高十倍的物件比比皆是。 李定安倒是装扮了一下:棒球帽,小墨镜。但一看他鼻子底下没几根毛,就知道贼年轻。再看穿的也不差,打招呼的真心不少。 但他基本不停,径直走向七号摊。 卖主三十出头,穿着时髦,坐着印有文博会字样的仿古小马扎。面前摆着一只木盒,顶上放着一只碗。 除了碗,还有鉴定证书,写的挺清楚:咸丰官窑画珐琅四花碗,估价五十四万。 说实话,这个价格还是比较中肯的,如果是藏友交流,上下浮动超不过一成,大致也就是五十万六十万之间。 如果上拍卖会估计也就这么多,但只是估计,而非绝对。因为那地方动不动就“创造奇迹”,成交价比起拍价高十几几十倍的古玩不要太多。 就像之前有人吆喝的《莱子侯封田刻石拓本》,刻的挺早,西汉王莽时期的,但史书中没有莱子侯的记载,换非言之:并非名人。 原碑到晚清时期才出土,现在都还保存的好好的,等于想怎么拓就怎么拓,而且初拓同样默默无闻。 不过在建国初期,康常委研究这份拓本的时候遇到了点难题,向郭大文学家请教了一下,两人把当时讨论的文字写到了拓片上,等于留下了题跋。 然后,这东西就拍了两千万出头。 关键的是,这两位的文学造诣都挺高,留下的墨宝不少……是不是挺神奇? 思忖间,他又仔细看了一下,确定是真品。 “怎么卖的?” “一百五十万!” “最低多少?” “最低就这个价!” 看吧,比估价翻了近三倍,绝对属于谁买砸谁手里的那种。 这就有点奇怪了:这样的东西,那些人为什么记在本本上? 转着念头,眼神无意识的瞟了一下,看到之前说他“别找事”的那位也到了交易区。 眼睛虽然在往四处瞅,时不时的也会停一下,但目的很明确,就是冲这来的。 “那你留着吧!” 李定安放下了碗,又转到了后面一排,随意的拿起一件漆刻,余光却往身后打量。 他就是想看看,这些人玩什么把戏! 牙疼了一整天,晚上才稍好了一些,所以这章有点短,说声抱歉。 后面会补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