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_第263章 方形的老祖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3章 方形的老祖宗 (第3/3页)

ss='gcontent2'>

    就刻在那两句诗的下面,标准的楷书繁体,很普通。

    这是款,应该也是制壶主人的斋号,问题是,李定安竟然有点眼熟。

    能给他留下印象,肯定有来历……

    稍一思索,李定安想了起来:就回馈粉丝那次,给卖毛笔的小jiejie……哦不,给钱金玉挑了一方陶砚,残的就剩下三分之一,依旧值四万。

    残砚底上就刻着这样的两个小字:砚斋。

    这是明中时期陶器大师时朋的斋号,而他最拿手的并非陶砚,而是陶壶。与之相比,他儿子时大彬更有名,是“明代紫砂四大家”之一。

    相传嘉靖之前,紫砂壶还不叫紫砂壶,叫紫陶壶或供春壶,就是时大彬往紫泥里掺砂,首创“调砂法”,才有了“紫砂壶”这个叫法。而且方型壶也是他首创,之前不论是瓷壶还是陶壶,一律都是圆的……

    嗯,掺了砂?

    李定安眼皮一跳:好家伙,时大彬的壶?

    时壶最显明的特点,不就是“砂粗质古肌理匀”?

    说直白点:壶表面全是砂,满身的疙瘩!

    哈哈,就说周主任怎么看那么久,越看越兴奋,中间还朝他老爹招了招手?

    因为捡大漏了……

    现在再看,怪不得这壶这么难看,工艺还这么糙?

    这绝对是时大彬早期的作品,估计当时他的“调砂法”和“泥片镶接几何体”还在调试阶段,技艺不是很成熟,所以才烧成了这样。

    这么一想,丑怕啥,越丑才越值钱,因为搞不好这玩意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方型壶。

    既便不是,就凭“时大彬”三个字,这把壶卖个几百万也轻轻松松:

    2019年,保利京城夏拍,时大彬的一件菱瓣圆壶拍了两千两百万。

    去年春天,西冷印社在沪上拍了一件时大彬的紫泥平肩素身壶,那件没掺砂,属于他青年期的作品,也没有铭刻诗句和图案,更没有款,成交价都要一千九百万。

    再往前,落槌价上千万的比比皆是,成交价最低的是一件残器:拳头大的一只龙鼎壶,但耳断了。2018年美国拍的,成交价三十万美金。

    没道理连件残器都比不上……

    “看不上?”

    李定安晃了晃,把壶往马扎底下一塞,“那我要……大姐,五万六对吧!”

    “对,五万六!”

    “扫码!”

    “啊……你不还还价?”

    “家里有矿,没必要!”

    真的假的,刚那铜镜你怎么一砍就砍一半?

    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买家……

    大姐还愣着神,手机“叮咚”的一声,再一看:五万六一分不少。

    “不是……小伙子你真买?”

    “大姐又不想卖了?”

    “哪有,东西摆这快两天了,问的就没几个,我高兴还来不及……就是……就是怕你太年轻,没看准……”

    啧,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又碰到一实诚人!

    “大姐放心,我眼光超准!”

    李定安掏出笔,飞快的写了张纸条:“您以后有看不准的东西,尽管来找我,不收钱!”

    “搞得像专家似的……李定安,起这名的是不是很多,怎么有点眼熟?”

    眼熟就对了!

    李定安笑着点头:“可能!”

    大姐随意的收起纸条,又开着玩笑,“看东西就算了,要是卖东西,我肯定找你……”

    其他不说,就这爽快劲就少见。

    “好……大姐慢走!”

    李定安贼热心,还帮着收起了摊。其实也没多少东西,就两马扎,大姐说要送给他,李定安说他们也马上要走,就没要。

    雷明真全程围观,两颗大眼珠子滴溜溜的乱转:多少年了,他还不了解李定安?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看大姐人不错,丫的不好说破,又觉得过意不去,就想着结个善缘。

    换种说法:捡大漏了!

    大姐刚走,他就急不可耐的把壶从马扎底下掏了出来:“有来历?”

    “对……方型壶知道吧?”

    “废话!”

    李定安呲牙一笑:“这把是老祖宗!”

    雷阿珍一脸懵逼:啥玩意,方型壶的老祖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