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遭遇混子船 (第1/2页)
“西南风经过的地方,洋流温度会更高一些,所以小门岛的西南方才是叫姑鱼最适合暂栖的地方。 我觉得将网子拦在西南侧,效果会更好一些。 你们看呢? 李伟李刚王建业三人大眼瞪小眼,很想从对方嘴里得到啥信息。 但并没有。 李海生说的已经是后世经过长期观察和积累的渔业知识,他们三个只是普通平凡的六零后小伙子。 根本接触不到这些。 “我看行,还是那句话,行不行我们靠嘴说也没用啊,还是要看实际效果。 这样,反正我们主要是拉网兜,片网就是捎带,能不能搞到鱼都没关系,就按照阿生说的,下在西南角吧…… 我看看啊,看到那边凸出来的礁石没,就拦在那边。” “稍等下,我们船开过去。” “干嘛?” 李伟又不知道李海生还要做什么。 “我们听听声音,若真是有叫姑鱼,一般都能细微的声音,除非潜入太深。 只要在能听到声音的地方拦网,至少不会空手。” “你这只是理论吧,叫姑鱼是有声音,可那是集体行动,而且一般是发生在春天繁殖的时候吧,这都七月份了,哪还有声音?” “哈哈,其实叫姑鱼也不仅仅是春天繁衍,秋天也有一波繁衍机会……不信你等下听着,若是有叫姑鱼,真的能听到。” “走,过去看看。” 既然彼此都无法说服,李伟驾驶着船就朝李海生指的方向驶去。 到了位置,他停下船,笑着问李海生:“听听,有没有你说的打鼓声?” 李海生闭上眼睛,细细倾听片刻。 发现因为周围渔船机器的声音,鸟岛上鸟的叫声,还有海浪撞击岩石的粉碎声,诸多声音混杂在一起,想从里面分辨出叫姑鱼群最微弱的声音,真不容易。 “算了,声音确实不明显,但这个位置我觉得很不错,你看我们身后刚经过一块凸出的礁石群,前面几公里外又有一处,两处刚好形成一个大坑。 这种大坑里的海水容易形成滞流,不仅里面的营养丰富,更是水温相对变化平滑,最是适合吸引温水洋流的鱼类,例如叫姑鱼和鳗鱼。” “那就搞起来呗,还等什么。” “开搞!” 李刚和王建业在李伟的配合下将网布下,然后换做李海生来投网兜。 半小时后,网都放进海里。 渔船慢慢在拖着网兜在周围迂回,这次李海生让李伟不要着急,一个小时起一次网便好。 从礁石上绕过去,几人说说笑笑,准备稍微转个圈再绕回来。 鱼群不会呈现流线型,基本都是成团状。 当它们在水下接收到同类的危险信号,会下意识调头,紧紧跟随在一起,随着族群游弋。 即使突然在鱼群里丢个怪物打乱阵型,它们也会很快绕开异物,重新恢复队形。 而拖网就是利用这种原理。 反复巡回,慢慢就将鱼赶到一起了。 小渔船这种方法很原始,换作是远洋渔轮,如果探测到鱼群,会直接将渔网放下去,在水里丢很多信号干扰的色弹。 在海洋里只有很少的海洋生物才用声呐,绝大部分主要靠感光和气味来判断方向和规避危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