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小小昏君 (第1/2页)
长门好细腰正文卷第368章小小昏君“女郎,刺史府到了。” 女子被仆女扶下马车,抬头看着刺史府高大的门楣,幽幽一叹。 “好生气派。” 这时她才发现有人在注视着自己。 回过头,恰与冯蕴打量的目光对个正着。 冯蕴微微一笑。 善意的,温和的。 女子却冷淡,掉开脸叫仆从。 “叫门吧。” “喏。” 冯蕴静静地看着,淡淡地一笑。 “不是安渡人,远方来的。” 裴獗坐在车里,原是没有注意。听到她的话,这才顺着视线看了一眼。 这时,门房出来了。 跟着一道出来的,是刺史府的管家,很是客气的将马车引到侧门,徐徐而入。 冯蕴有些好奇,差葛广去问,那是谁家娘子。 刺史府的门房不认得葛广,却认出了冯蕴的马车。 时下的世家出行,常会在马车上挂出家族的徽记,方便旁人辨别,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冯蕴是为了行商方便,也为长门设计了一款徽记,是她自己亲手画的。 图案是松果风铃的幻化,安渡城少有人不知。 所以,她方才没有从那辆马车上看到徽记,却能一口断定,女子不是安渡人。 门房看一眼冯蕴,客气地跟葛广小声交谈。 葛广回来,在帘外小声道: “说是弘州杨氏的女郎,前来投亲。还说,其父曾任兴和朝的中书侍郎,跟刺史君亲厚着呢。” 冯蕴在心里琢磨一下。 不认识。 裴獗看过来,“兴和朝中书侍郎,杨弓。” 这么一说,冯蕴恍然大悟。 “那这位娘子岂不就是毁婚贺传栋的杨家三娘,杨令香?” 杨三娘的名字,是文慧私下里告诉冯蕴的。 也是她从贺传栋那里听来的。 冯蕴淡淡地道:“杨家不是瞧不上贺家吗?现在贺家有权有势,要另娶新妇了,又巴巴地找上门来,是要做什么?” 裴獗道:“中京事变,中书侍郎杨弓惨死禁苑。” 冯蕴道:“那也不是贺洽去放火杀人的,跟他什么相干?” 裴獗道:“杨贺两家本有姻亲。贺夫人姓杨,出自弘州杨氏。” “原来如此。” 冯蕴眼神微微一暗。 她将裴獗的消息和文慧说的那些事情融会贯通,很快就弄清楚了原委。 贺夫人杨氏和这位杨三娘子,其实是本家的堂姑侄。 杨家三娘正是贺夫人亲眼选中的儿媳妇…… 当初,杨家的门楣远远高于贺家,贺夫人下嫁后,一力促成儿子和堂侄女的婚事。 杨家三娘幼时身子弱,差点没养活,从小就是个药罐子,杨家也就同意了这桩婚事。 可随着姑娘日渐长大,身子骨慢慢壮实起来,而贺洽父子一直没什么大出息,又投效军中,在杨家看来,贺传栋不是佳婿人选,就委婉地拒了婚。 杨夫人虽然伤心,但那是她的娘家,最多也只能怪丈夫和儿子不争气,不会当真跟娘家去闹。 杨三娘很快就另外许了人家,是光禄大夫李毅家的三郎。 李毅和李宗训都出自陇西李氏,但李毅是本家,李宗训是旁支。李宗训得势后,为了彰显自己在家族的正统,对本家的兄弟很照顾,李毅跟着他鞍前马后,也算得势。 杨家上赶着跟李家结亲,有巴结丞相府的意思。 可运气不太好。 这位杨三娘子还没有过门呢,李家三郎就因带她去看划龙舟,掉水里淹死了。 有目击的人说,杨三郎是因为护着杨三娘子,才因人挤人,挤到河里去了。 总之,杨家和李家的婚事鸡飞蛋打不说,平常见面也分外眼红,很不对付。 李家说是杨三娘子把未婚夫婿克死的。 至此,梁子结下了,李宗训对杨弓也不太亲厚。 中京事变时,李宗训要北逃,杨弓自然不愿跟他去邺城。 当时北雍军佯攻禁苑,内城里慌成一团,杨弓不知真假,偷偷前往投靠,让李宗训的人发现,乱刀砍死。 当然,这些只是外间的猜测。 北雍军看到他的时候,已然死在一滩血泊之中,不是自己人杀的,肯定就是对手杀的。 至少李宗训认不认这桩官司,不得而知。 李氏一党逃往邺城以后,中京乱成一团,紧接着又发生苍岩山之战,杨家人后来下落如何,不为人知。 裴獗道:“杨侍郎颇有学问,也是可惜。” 冯蕴撇嘴,“他不过是怕去邺城,受李宗训一党排斥。要是当真因为大义而投靠北雍军,我还能敬他几分。” 裴獗看她一眼,不说话。 她从一开始就因为文慧对杨家有了敌意,说什么都是无用的。 冯蕴也知道这一点。 也正因为此,她才生气。 再有三天,文慧就要大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