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3章 凯旋南归 (第4/4页)
由拒绝。 “殿下,那群女真人帮我们干活,那他们的口粮怎么办?” “是啊!口粮怎么办?” 忽的,人群之中有人提出了疑问,毕竟在这关外,粮食比人命更重要。 但对此,朱高煦却大手一挥:“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 “如果你们接受了先前的条件,那必须答应我,绝对不许伤害或侮辱他们,哪怕你们不能将他们当做弟兄来看待,也不能针对他们。” “在他们干活的这三年时间里,一切口粮都由王府提供,不用你们出任何一粒米,当然你们自愿那我管不着,王府每个月给他们提供五斗米。” “此外,我也说过,三年过后他们就是吉林城的百姓,他们的孩子也能享受咱们孩子一样的待遇。” “只要他们不再犯什么错事,积极参与劳动改正错误,那他们也会成为我们的一份子,与我们一起继续开荒种地,用自己的双手开出土地,安稳生活,他们的孩子也将进入书院读书。” “不仅如此,如果他们愿意参军,那我们也欣然接受,不得排挤。” “以此条例,便是我对我们所有人,以及关外之民及日后俘虏的铁律。” “凡我军民,有违犯此命令者,必然罚之。” 朱高煦给出了自己的底线,堡内的四百余人闻言也不敢大声说话反驳。 见状,朱高煦也开口说道:“这次回去后,你们也要把这些话告诉你们的家人和孩子,他们一旦违反此律,你们也一并受罚。” “是……”稀稀拉拉的承应声从下方响起,但朱高煦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些仇恨就会渐渐退去。 望着堡内的四百余人,他也对这一战后的各种事情重述道:“现在我再说一遍此战缴获如何处理……” “凡我兵卒,此战皆赏田,愿迁移安东城者,赏田二十亩,留守吉林城者,赏田十五亩。” “此外,耕牛挽马尽数充军,以此继续在吉林城、安东城开垦荒地。” “所开垦荒地,除马料田外,每年十月初一均分吉林卫军民。” “听明白了吗?!” 朱高煦喊出了最后一句话,而他迎来的也是山呼海啸似的回应声:“明白了!” “解散!”朱高煦沉声开口,堡内四百余兵卒也纷纷作揖解散。 在他们四散后,傅让与亦失哈、张纯几人走上了堡墙上,朱高煦的目光放到了张纯身上,张纯也察觉到了他的目光,当即作揖: “殿下放心,末将的仇,从砍下老奴头颅便已经消散,若说还有,那也全在老奴几个子嗣身上,必不会在意这些归化人。” 张纯不是傻子,他不会和朱高煦对着干,更何况他今年一路南下时,也见到了不少归化明军的蒙古人和女真人,这些人的数量并不少。 要知道大明北伐结束后,元朝遗留和南下投降的蒙古人数量多达七十余万,加上色目人、女真人,各种前元时期的权贵民族数量几近三百万。 但即便如此,大明还是接纳了他们,尽管他们之中时常有贼心不死的人在甘肃、关中及河北一带叛乱,但朱元璋也并没有加重处罚,而是一切都依《大明律》惩处。 看到了南边的局面后,张纯面对今日的局面也就没感到意外了。 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朱高煦也满意点头,并将目光放到傅让身上。 面对这目光,傅让居然觉得有些压力,不过他与朱高煦的关系亲近,倒也能顶住这压力汇报: “大黑山找了个遍,失踪的兄弟大多都找回来了,走丢的军民也找回来了大部分,只有三个兄弟运气不好,失足摔死在了山中……” “摔死……”听到傅让的话,朱高煦心中十分难受。 他清楚大黑山的情况,那群失足的兄弟,恐怕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摔死,而是在等候救援的时间中伤重不治而死的。 想到他们死前面对的孤独,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 “现在我们手中的田地多了,之前的规定也得改一改了。” “此战战死的弟兄,以及日后战死的兄弟,每户发抚恤田四十亩,粮二十石,另外每一战的赏田也依旧照发……” “此外,若是家中有娃娃的,额外再发五亩抚恤田。” 抚恤田加赏田,若是不愿前来安东城定居,那即便在吉林城也能得到六十亩耕地,每年能收获最少四十石粮食,这些粮食足够让一户五口之家衣食无忧。 “殿下仁善……” 面对朱高煦给出的高额抚恤,张纯与亦失哈二人心中感动,纷纷作揖,倒是傅让在听到他的话后不免想到了他之前对自己说的话…… “我不会是他,你看着好了。” 想起当初自己说朱高煦像那位,而朱高煦对自己反驳的话,傅让也将目光也放到了朱高煦的身上。 尽管眼下的朱高煦十分疲惫,但他所展现出来的,确实与宫里的那位不一样。 “但愿,我这次没选错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