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烽火夏至 (第3/3页)
是眼下北方闹的沸沸扬扬的叛乱之举。
“陛下若是执意要以钞抵税,那臣只能请求致仕回乡了……” 郁新十分无奈,他很清楚江南三省那些乡绅富户的嘴脸,三省一旦开始以钞抵税,那就别想停下。 三省夏税秋粮合计为一千二百六十余万石,若是以钞抵税,那恐怕今年连三分之一都收不上来。 今年如此,明年亦如此…… 若是年年如此,哪怕没有当下的藩王作乱和西南兵事,朱元璋留下的底子被耗空也只是七八年的时间罢了。 既然这样,自己不如早早致仕,以免到时候被牵连。 “郁新,你是不是以为朕离开了你,那户部就不会转了?” 看着郁新居然“要挟”自己,朱允炆站起来呵斥。 只是似乎是想到了朱元璋临终前的嘱托,他还是压下脾气:“这样吧,今年以钞抵税,给三省限额四百万贯,即使用宝钞抵税,只能抵四百万贯,如何?” 朱允炆自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并且为了防止郁新日后旧事重提,他又补充道:“等平定了渤海贼寇与燕逆后,你若是还想着致仕,那朕便不拦你了。” “臣……”郁新话到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口。 在他看来,当初朱高煦的《削藩论》就很不错,眼下的局面完全是新君自己一手造成的,怪不得旁人。 只是他想了想,以新君对自己的态度,恐怕自己说出来也不讨喜,因此便不说了。 “臣领旨谢恩……” “退下吧。” 朱允炆侧过身去,不想继续看郁新那模样。 郁新见状,也自知情况,摇着头离开了武英殿。 在他走出武英殿后不久,他在武楼门口遇到了等待这里许久的李景隆。 见到郁新,李景隆当即皱眉询问:“如何?陛下同意了吗?” “……”郁新摇摇头,李景隆也沉默了。 “曹国公好自为之吧。”郁新似乎是看出了什么端倪,特意提醒了一句李景隆。 李景隆见状也不说什么,只是作揖,让出了道路给这位老臣通过。 待他走后,李景隆看向他的背影,只觉得像一座山,虽然峰峦已不再高耸,但依然挺拔坚韧。 只是时光流逝,高山也渐渐被填平,最后只在地上露出一个尖角。 曾经的人知道这是一座山的顶峰,后来人却只以为是个凸起的石块。 郁新这样被朱元璋托付的重臣都遭到如此对待,那自己呢…… 李景隆想到了郁新刚才的话,随后沉默着转身走出了外廷。 他在西华门乘坐马车,绕行许久后停在了一座府邸前。 经过通传,很快府门大开,李景隆走下马车,走进了府邸内里。 在那府门之上,悬挂着的牌匾有着许多,但唯有最大的那块值得夸耀……【江阴侯府】。 “淅淅……” 倒茶之声响起,李景隆坐在了一处亭榭中,而他身前之人则是刚刚被调回京城的吴高。 “多谢……” 李景隆叩指表示感谢,同时端起茶杯轻嗅几下,随后才开口道:“侯爷入宫述职了吗?” “陛下让我二十五再入宫。”吴高的声音传来,李景隆也抬头打量起了他。 他一身素袍,面容似乎苍老了几分,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与朱高煦交手疲惫所至。 李景隆想到了朱高煦,当初那个指点自己如何平倭的人。 却不想,时过境迁,如今二人已经成为了敌人。 “侯爷怎么看渤海庶人?” 李景隆明知故问,吴高却不紧不慢喝一口茶,随后摇摇头:“奇兵可称道,正兵一般,全靠火器犀利。” “侯爷以为,辽西能挡住他吗?”李景隆再问,吴高依旧摇头: “对敌兵力越少,他胜算越大,越多则越容易败北。” “何解?”李景隆疑惑皱眉,吴高也如实说道:“我在铁岭时看过,他们各部并不配合不协调,一旦与我军重兵对峙,很容易在战事中出现变故。” “我曾试着佯败来吸引他,然而他之兵马不过追击数十步便阵脚开始自乱,若不是他及时下令停止追击,我兴许能在铁岭中取胜。” “一开始我以为是他训练兵马不精,只是不曾想在从沈阳撤往辽南时,我又见他麾下兵马阵脚稳固,难以撼动。” “后来我想明白了,他未有过领兵数万对敌之情况,而为了隐藏兵马,他麾下许多兵马从未见过,因此一旦强行将他们组织一起,便会致使诸部自乱阵脚,阵容不顺。” “倒是他麾下那数万人四下散开时阵脚稳固,非其兵力倍数不得撼动。” 说到这里,吴高喝了一口茶,又不紧不慢道:“与他对阵,切勿守城,当选择野外,集结数倍于他的重兵,逼迫他大军集中,进而围歼。” “火器呢?”李景隆询问朱高煦麾下火器,吴高也颔首道: “其火器固然犀利,但其火炮一字时方可使用一次,用过之后需要再等一字时。” “这一字时的时间,足以改变战局,而其手中火铳依旧犀利,更有黔宁王定边大捷之雄风,然而只要冲到阵前,其火铳便无法使用,因此我才说需要数倍兵力。” 吴高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用人命填上去,在火炮停止射击的一刻钟内集结重兵冲到阵前,以绝对的数量压垮渤海军。 “渤海贼军的数量,恐不下六万了……” 李景隆轻声开口,可吴高却摇头:“能打的,依旧还是那四万人,而且机会只有一次,用过之后就没办法再用了,他嗅觉灵敏,不会上二次当。” “受教了……”李景隆起身作揖,吴高也起身回礼。 不多时,他便见李景隆离开了亭内,顺着长廊往外走去。 瞧着他的背影,吴高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