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6章 王上加白 (第2/3页)
天下,俺虽然也帮大兄治理过一段时间,可终究有些浅薄。” “你最讨你爷爷欢心,你说这天下得如何治理?” 背靠朱元璋的画像,朱棣感觉自己说话都多了几分底气。 “能如何治理?对内轻薄徭役,重新摊派各省赋税,同时开发辽东、渤海为日后征讨漠东,进而威慑漠北做准备。” 朱高煦简单概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朱棣听后不断颔首,他也觉得这么做很好,不过他还是开口道: “俺南下时听说你给天下阵亡的将士发了高出八成的抚恤,并且定为常制?” “是小子做的,小子觉得将士保家卫国,若是抚恤都抠抠搜搜,那如何提高兵卒待遇?”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答,他并不担心武人乱国,因为他只提升基层兵卒的待遇,可不准备提升武官待遇。 “这些都做的不错。”朱棣肯定了他的做法,同时又道: “这京城终归是江南,离北边太远。” “当年你爷爷就想要迁都,只是俺大兄薨逝突然,这才耽搁下来。” “如今问题留到了你我父子手上,你觉得迁都何处比较好?” “自然是北平,理当改北平为顺天,改北平三司为北直隶。” “至于应天也该保留,不过应天作为南京,只能控制应天府,而原本的直隶更名为南直隶,南直隶所有州府都不归属南京管辖,而是归北平管辖。” 定都北京是一定要做的,这是朱高煦一开始就认为的事实。 中国自古军事压力都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因此历朝历代都会将大量资源投入北方边境的军事斗争,明朝也不例外。 朱元璋时期,凭借个人的威望权势和手腕,可以控制功臣勇将驻戍北方边境,并分封诸子守边节制各地军事力量。 但是北方边境距离南京太远,天高皇帝远,边臣边将很容易独立控制莫大的军事资源,形成尾大不掉的军事集团,国都的帝王也容易对手握重兵的边将形成猜忌。 相对与北方边境的军队,国都南京的军队长期享受在和平的环境,随着国初的一代将领和老兵谢幕,新一代未经历真正战阵的士兵和将领必然会变得软弱不堪。 相比较,北方边境军队为了求生存,长期面对游牧的军事压力,军队的作战能力并不会衰减,将领们有充分的机会在实战中锻炼。 因此,立国时间越长,边境的军队战斗力会越来越强于国都,定都南京时间越长,国家就会越不安定,北方边镇的功臣宿将就越容易脱离中央控制成为独立王国一,最终兵乱再起。 想要附和控制北方,并且还能联通海洋,那便只剩下北平这一座城池。 元代修建的运河完全可以联通渤海,不管是走海运运送物资给北平,还是走内陆运河,可以说都十分方便,唯一的问题就是定都北平过后,北平激增的在京人口会挤占北方军事体系的漕粮。 “定都北京?”朱棣眼前一亮,而朱高煦也继续说道: “定都北京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总体来说是好处大过坏处。” “有什么坏处?”朱棣下意识询问,朱高煦也将自己的担忧说出来: “定都北京,自然会带去大量人口。” “这些人口会发展北直隶,可也会给北直隶带来负担。” “江南每年给北方运送四百万石漕粮,这些漕粮基本都供给了北平、大宁、辽东。” “如果北京人口剧增而粮食增加不了太多,那北京就得靠江南吃饭。” “所以,想要定都北京,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开发东北的耕地。” “东北在金宋时期都是粮仓,如今我在渤海开垦数年,也能做到自给自足,甚至能盈出部分运输辽东。” “若是能恢复到金宋时期的情况,可以将渤海粮食运往北平,那北平的粮食问题就能解决许多。” 朱高煦说完自己的看法,朱棣也恍然大悟:“这就是你将青、登、莱三府近百万百姓迁徙辽东的原因?” “没错!”朱高煦颔首:“辽东如今改设三司,又有渤海做前冲,完全可以大力发展民生和经济。” “辽东的情况,如果安定下来,且朝廷愿意投入,那完全可以在十年之内将耕地翻十倍。” 辽东的情况朱高煦了解,只要舍得下本钱,让迁移过去的人口都能吃饱穿暖,配给足够的牲畜,那他们每年都能开垦二百万亩,十年开垦出两千万亩并不困难。 即便产量只有七八斗实粮,届时也能在养活自己的同时,向北平输送百万石粮秣。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明得承受得住每年数百万石的投入。 “你这所需的太大了。”朱棣举棋不定,可朱高煦却开口道: “辽东情况,只有在春夏秋三季移民,才能修建起城池屋舍。” “所以在小子看来,此次百万百姓迁移,起码要一年时间。” “运河的水次仓,小子已经让崔均他们将半数八百万石运往粮食,中途可能有所损耗,但应该能运抵七百五十万石。” “辽东那边,今年百万辽民已经开荒十余万亩,等到入冬前,起码能让辽东耕地突破三百五十万亩。” “届时,每年能满足二百万石的支出,加上这次运往的粮食,大概能撑到后年开春前。” “等到了后年,山东百万移民都进入辽东安家后,当地的耕地应该会达到六百万亩,能满足四百万石左右支出,朝廷只需要每年填补六百万石,并且会逐年下降。” “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五六年,然后辽东就能自给自足,再往后就能给大军往漠东兀良哈城输送粮食开垦荒田,或者输送给京城。” 种地种出经验后,朱高煦自然清楚多大投入能做多大事情。 给辽东每年投入六百万石,十年后两千万亩是最基本。 他这副信誓旦旦的模样,让朱棣有些吃不准。 不过不等他反应过来,朱高煦就开口说道:“我让孟章写了一本《佞臣册》,在京搜捕了官员二千九百六十四人,京外正在搜捕三千四百二十七人。” “这群人之中的罪首如何处置,便看父亲你了。” “不过,其余人要尽数株连,并将他们发往云南。” 朱高煦淡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株连人数让朱棣都心里一紧:“六千多人株连起来,恐怕不下十万人吧?” “大约二十万人。”朱高煦回应,并开口说道:“他们这群人若是流配云南,必然可以推进在云南的汉化,让当地少民在数十年后成为汉人。” 朱高煦要株连的人可太多了,这二十万人如果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