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9章 安抚诸将 (第4/4页)
归流的土官,朝廷可以按照其官职,授予世袭的散阶,照样有俸禄拿。” “对于顽强抵抗的,坚决严惩。” 朱高煦说完一切,目光直视李景隆,李景隆也只能硬着头皮作揖。 对于明军在西南的军纪,朱高煦比他们自己都还了解。 有的土司确实残暴,并且冥顽不灵,但更多的土司只想用手中兵权置换些富贵和权力。 明初西南土司两千余家,到明末不足二百家,一些较大的土司基本都被改土归流,或者被明军剿灭。 例如贵州的宋氏、思氏、杨氏和田氏、安氏,云南的阿迷、王弄、木氏、龙氏,广西的土龙、泗城、龙州、田州、东兰等土司。 当然,还有西川的三塘、大雪山等等番人、啰啰土司也是数量繁多。 大明对西南土司的剿灭力度很大,不过规模不算大。 可是眼下,沐春在云南有五万战兵,傅茂等人三万战兵,王瑄父子两万战兵,现在又加上李景隆的八万六和瞿能、顾成的两万战兵,西南战兵之数已经高达二十万。 用二十万战兵来长期改土归流,这绝对能推进西南的汉化,不过在此之前朱高煦得舍得交出一样东西。 “这次你们在西南改土归流,所遭遇的最大阻碍,兴许就是西南土司那修建数百上千年的石堡木寨。” 朱高煦开口瞬间,李景隆便意识到了他想说什么,而下一秒朱高煦也看向孟章和徐晟: “孟章你前往渤海后,所招抚女真人都扩入神机营中,依旧按照三千人为一营招抚训练。” “至于徐晟,你率两营神机炮营,携带野战炮四百门,攻城炮一百门与曹国公前往西南改土归流。” “我?”徐晟皱眉,他有些不愿意和李景隆等人混到一起。 不过看到自家殿下的模样,他还是无奈作揖应下。 瞧见他的举动,朱高煦也松了一口气。 “都回去准备吧。” 他交代最后一句,转身走出了中军都督府。 倒是在他走后,渤海与李景隆等人对视一眼,略皱眉头先后离开。 不过在朱高煦走出之余,他也见到了一直停在都督府门口的皇帝大辂。 他正好奇朱棣怎么没走,却见朱棣打开窗户:“上来俺有事问问你。” 朱棣开口,朱高煦便走上了大辂,盘膝而坐。 瞧着朱高煦都快顶到大辂车顶的样子,朱棣对外开口:“狗儿,回宫城。” “是!”王彦抖动缰绳,很快大辂与护卫的燕府、渤海二百余骑开始行动。 坐在大辂之上,朱高煦等待朱棣开口。 瞧着他的模样,朱棣这才开口道:“你的营兵制度俺研究了,好是好,就是容易兵将混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有的兵卒三年轮值,对于战事频繁的地方换兵不换将。”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兵卒们的学识,让他们不至于被人蛊惑。” 朱高煦交代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对营兵制的缺点分析:“营兵制的缺点,主要还是财政问题。” “一名卫所兵的军饷是十二石加各类杂物,顶多不少过十五石,可营兵加起来起码折色为四十石。” “以当下朝廷的情况来说,每年顶多是三千零四十万石田赋加二千二百万石军屯籽粮。” “这五千二百四十万石加上其它大约六百万贯的盐课、茶课、杂项就是朝廷的全部收入。” “在维持朝廷的运转下,能调动的其实不超过一千万石。” “山东四都司此前每年支出三百万石,眼下改制后虽然人变少了但支出却达到了近五百万石。” 朱高煦沉着道:“我算过,如果将大明的屯兵取缔,把屯田按照民田来税收,那朝廷的粮食收入会下降到三千八百万石左右。” “维持眼下的局面,起码需要五十万边防兵马,以及二十万内地兵马,合计七十万,支出会达到两千八百万石,比洪武年间的二千一百万石高出七百万石。” “多出这七百万石,又减少一千四百万石,这一来一去就是两千一百万石的支出。” “你准备怎么弄?”朱棣眯了眯眼睛,他对经济其实不懂,历史上虽然下西洋干得不错,但没能细水长流的原因也在这里。 对于他的询问,朱高煦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 “我翻看古籍,发现汉唐两宋在秦岭淮河以北的耕地面积都能达到三百万顷以上,唯独国朝因为北方残破而只有一百六十余万。” “若是朝廷能体恤百姓,迁移百姓充实北方,同时加大屯垦力度,同时从其它地方找到财源,那只需要宽百姓数年,就能让国朝田亩数量增多上百万顷。” 《渤海纪事本末》:“五月末,上设海军都督府。” 《明太宗实录》:“五月,上设北平为行在,改北平为北京,蠲免天下赋税过半,欲下西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