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父不识子 (第2/3页)
三处水泥场早已开始运营,年产八万六千余吨。” “吨?”朱棣对这新出的词有些好奇,朱高煦也解释道:“一吨为一千斤。” “嗯,这么多水泥,你准备用往何处?”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官道的修建,以及城池的城建和下水道,还有水渠、河道、堤坝都需要它。” “儿臣算过了,官道修三丈宽,厚三寸的话,每年留出一半的水泥,可以修建三百里左右的官道。” “三百里官道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日后各地水泥工场还会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只需要百年的时间,就能修建起串联各府县的混凝土官道。” 朱高煦诉说着自己的畅想,可朱棣却皱眉:“朝廷需要官道,这混凝土官道走起来也舒服,不过朝廷只需要几条主要的混凝土官道就足够。” “自吉林到金州,自沈阳抵达全宁,自全宁抵达北京,北京至扬州……” 朱棣似乎是觊觎水泥很久了,表面上不询问,可私底下已经在脑中构筑了一条庞大的交通网。 他的想法就是能让军队以最快速度开拔进入各省,对于混凝土道路的用处,与秦驰道的观念差不多。 “主要干道先修建是必须的,但日后朝廷若是富裕了,再做到串联各府、各县才能更好统治地方。” “更何况,官道也能给商贾和百姓使用,可以促进各地商品往来,这是好事。” 朱高煦信誓旦旦的说着,尽管他用来修路的混凝土强度连后世的c15都差着级别,可问题这个时代的大明朝也没有负重几十吨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 就大明最为常见的十六轮马车来说,这样六匹马才能拉动的长排马货车也不过五六千斤罢了,折算后世的吨位,连四吨都没有。 以后世标准来看,这批混凝土官道连豆腐渣工程都不算,可放在大明,它就是勾连地方,能保障地方百年交通通畅的存在。 “修建道路和你所说的城池道路、下水道,你准备动用徭役还是发放工钱?” “还有,这混凝土产出如此之高,你动用了多少工匠,每年花费多少?” 朱棣记得朱高煦说过,徭役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故而询问他。 “发放工钱,朝廷从海外获取了那么多铜钱,始终得花出去,让钱流转起来才行。” “至于水泥场的用工数量是二万六千余人,每人每日工价十文,现结现走。” “修建官道与城中道路、下水道的工价,也以每日十文来作价。” 说到这里,朱高煦开始与朱棣详细说起了经济类的问题。 徭役可以节省钱粮不假,但也耽误农时和百姓开荒时间。 眼下朝廷每年从海外与西南赚取数百万贯金银铜钱,单铜钱就不下二百万贯。 这二百万贯铜钱对于大明来说就是超发货币,绝对不能在单一地区将这二百万贯用光,这样会导致地方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这笔钱必须分散的投入地方,才能在保证物价稳定的同时,对大明的道路、城建、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农民手里有钱了,自然就会去消费,也拉动了地方的经济,地方的官府只要税收没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商税回收一部分。 相较于蠲免,朱高煦更倾向于以工致富。 这些东西,朱高煦一直和朱棣说了两个时辰,直到他们已经在百余名骑兵的护卫下离开了国防大学,他都还没和朱棣说清楚。 “这些话,你也与郁新他们说了?” 朱棣总觉得这些东西似曾相识,但听得迷迷糊糊。 朱高煦点了点头:“郁新、夏原吉他们都是朝廷需要倚重的重臣,自然要与他们说这些事情。” “好……”朱棣颔首,那表情和动作让朱高煦还以为他已经理解了自己说的,然而朱棣却开口道: “这些东西日后不用与俺说,俺听着头疼,你只要保障好地方钱粮,别让营造北京和北征、疏通运河的事情停了就行。” “还有,俺觉得那古今典籍馆确实有用,若是大明早有你这样的人去把里面的书都读一遍,恐怕大明也能提前富强不少。” “俺想了想,想把古今典籍馆内有用的书籍都抄写到一起,弄成一部能装下百家之言的类书。” 朱棣突然说要修书,朱高煦一听便知道了这书恐怕就是《永乐大典》,不过他并没有同意。 “修书是好事,但必须要让书籍传播开来才行。” “父亲您就算现在让人修书,以当下的人力物力也顶多编撰出一类书,可若是稍等几年,等辽东那边的学子毕业,您则是可以在编撰之后进行拓印,不至于日后失传。” 朱高煦说罢看了一眼窗外,这才发现他们没有返回内城,而是向着南边走去。 瞧着马车的动向,车上的朱高煦也不由皱眉:“我们这是去哪?” “去大教场,俺着实有些想老三了。”朱棣还在回味朱高煦的话,听他这么说便回答了起来,并很快拉回话题。 “你说的有几分意思,若是修书却传不下去,那确实无法彰显俺的功绩。” “这样吧,等辽东的学子毕业,你选人来帮俺编撰这本书。” “是!”朱高煦点头应下,毕竟他也想借着编撰《永乐大典》的机会,往里面塞入一些“自古以来”的书籍。 一想到这里,朱高煦就看向了窗外,看到了一些即便在这寒冬腊月还在田间干活的百姓。 “还是得提高生产力……” 望着那群农民,朱高煦脑中闪过了蒸汽机、内燃机等各种可以提高生产力的东西,只是他虽然知道这些是什么,上学时也学过,但终归在常年工作中忘记了。 他只记得蒸汽机的原理就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热能,将水加热生成蒸汽,然后利用蒸汽的膨胀力推动活塞或转动轴,从而实现能量转化。 只是原理和具体步骤完全是两码事情,他记得原理不代表他弄得出来。 他能弄出火绳枪和加农炮、燧发枪是因为他见过这些东西,而且对于大明工匠来说,制作这些东西并没有代沟。 可眼下,蒸汽机他连外形都不记得,除了能提供原理,他其它什么都提供不了。 正因如此,他才会想要从渤海、辽东历年学子之中选出一批有理科天赋的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