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6章 郑和回国 (第2/3页)
他刚刚从蛮莫返回陇川,如今还在召集三宣六慰的各地兵马,估计四月初才能南下平叛。” 亦失哈解释着,朱高煦也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他的八字胡微微上翘,向两侧生长,平添几分威武。 “西南的事情急不了,得一点点来,慢慢吃透。” “曹国公、黔国公他们平定土司进展如何?” 朱高煦询问起了前些日子西南瑶苗叛乱,李景隆与沐春平叛的事情。 对此亦失哈笑道:“半个月前已经结束,破苗瑶寨堡二十六座,迁徙苗瑶土民四万七千余人进入四川、湖广等地。” “这些年外迁土民应该有五六十万了吧?”朱高煦听到仅是几个月,一战就迁徙那么多土民外出,不免有些感叹。 “接近七十万口了。”亦失哈说着西南的情况,这让朱高煦有些唏嘘。 前世他去西南旅游,对云贵等地少数民族接触较多,如果没有土司,单纯治理的话,其实他们与汉人也没什么区别。 说起来,只要吏治清明,他们在朝廷管理下,反倒比在土司手下生活好些。 想要汉化西南,必须要将西南那盘踞数百乃至千年的大小土司纷纷拔除才行。 “太学学子入学情况如何了?” 朱高煦询问起了太学,而他已经三个月没去太学了。 太学的教材他已经在去年编写完毕,并且大概与学子们讲述了内容。 第一批的太学学子已经自学完毕,并开始手把手的交代第二批学子。 他们学的很粗糙,可朱高煦也没办法,他没有太多时间放在太学。 他现在想的是先把大概的知识交给他们,然后自己安心治理朝政。 等有一天自己真的想退下去了,到时候自己再去太学教习也可以。 “今年入学八百七十六人,为历届最多,都是甲等成绩入学的。” 亦失哈感叹着这批学子的不容易,毕竟是从十万学子中杀出的八百多人,他们的学习能力毋庸置疑。 “太学送来的高压锅我看了,杜仲胶不耐热,不过用来制作火炮的轮胎倒是不错。” 朱高煦提到了一个名词杜仲胶,而这个杜仲胶是大明的特产,可以通过杜仲树来获取。 除木质外,杜仲树的叶、根、皮、种子都含有杜仲胶。 因此,朱高煦当初与太学的学子们提了一嘴,希望他们来试试看,是否能用天然杜仲胶来加强高压锅的密封性。 不过经过试验,杜仲胶虽然具有橡塑的二重性,并且拥有绝缘性,耐水、耐腐蚀等优点,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弹性差,耐热性差,别说承受高压锅的温度,就算是guntang的开水都能把它烫到卷曲变形。 因为它的特性,朱高煦只能寄希望于郑和从美洲带回橡胶树,至于杜仲胶虽然缺点也很多,但也可以用在制造硬性橡胶制品,或者用来制作为车轮实心轮胎。 虽说不如橡胶树的橡胶,但也比铁轮和木轮要好太多。 “是,奴婢会转告太学的学子们的。” 亦失哈应下同时,朱高煦也对他说道:“这次下西洋所带回商品不能都放在江南贩卖,光凭江南,肯定吃不下这一百万斤胡椒,更别提其它香料了。” “先把他们库存起来,一点点放出。” “那第二次下西洋什么时候开始?”亦失哈询问朱高煦,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先休息一年,同时把战船检修差不多后再准备。” “对了,西洋贸易区的海商现在有多少报名了?” “大小一百二十六家。”亦失哈回答的同时补充道:“听闻朝廷可以保障航道安全,不少人变卖了手中土地,投身下海。” “倒是聪明。”朱高煦轻笑。 虽说大明掌握了最大的香料市场,可印度与阿拉伯地区依旧有大明所需的许多舶来商品,一百二十六家海商,具体能活下来多少家,就看他们各自本事了。 “通知他们明年开始准备,第三次下西洋将由朝廷的船队带着他们前往西洋进行贸易。” 朱高煦并不准备按照原历史上一样的进行七下西洋,因为他的目标始终很明确,那就是将美洲的花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橡胶等水果蔬菜及植物引进大明。 有了它们,山区的粮食产量才能上来,大明的产油也就不仅仅依赖大豆了。 第二次下西洋,必须要抵达好望角,并在沿途筹建官厂。 等郑和返程准备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那就是大明舰队抵达美洲的时候。 做完这一切,朱高煦就可以安安稳稳的治天下了。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金辂也驶进了西华门,向着武英殿进发。 来到三龙桥前,前方的大辂停下,朱棣牵着郑和的手走上三龙桥,往武英殿里走去。 朱高煦见状对亦失哈吩咐道:“你去春和殿帮我处理下奏疏,我忙完这边的事情就回去。” “是”亦失哈应下,同时起身送朱高煦下车后,他才步行往春和殿走去。 不多时,朱高煦跟着朱棣他们走进了武英殿,朱棣也让人展开了《天下四夷宾服总图》,指着南边上了色的旧港和吕宋道: “这就是你的功绩,俺不能忘记,你也是一样。” “全赖陛下与殿下赐福。”郑和没有骄纵,而是一如既往的谦卑。 朱棣闻言自豪的捋了捋胡子,同时说道:“你带回的这批货物一旦贩卖出去,朝廷起码两三年不缺钱粮。” 说罢,朱棣看向不开口的朱高煦:“老二,俺要北征了!” “爹想带多少兵马北征,又想要对付谁?”朱高煦似笑非笑的看着朱棣,朱棣听后却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自然是阿鲁台和鬼力赤。” “漠东三卫的情况我知道,去年已经开辟了九万亩耕地,今年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