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逝水,转头空_第四十三章 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冬 (第2/2页)

见张仁通红眼圈。

    张国忠叩首一番后,通红着脸,不知从何处得来力气,竟能有张仁搀扶着挪到了王德江面前,作势就要跪倒。

    只是王德江人老,却不糊涂,赶紧扶住,与张仁一道又把张国忠送回了软塌上:“当年我初次来过山城时在路上遭了强人,若不是幸遇老都尉,只怕早就是城外枯骨。虽说老都尉是奉命平贼,救下我只是巧合,可我如何能不记此大恩?”

    王德江叹了口气接着道:“我一直未能报答老都尉。当年我也不过刑房文吏,人微言轻不能还都尉清白,唯一能做的便是在段正非下令弃尸荒野时,将老都尉尸首一火焚之,藏匿在家中,只希冀有一日,能再交还。”

    说罢,他看着一旁的张仁道:“张大人是福源深厚之人,或许亦是老都尉保佑。时至今日,也算是了了我一桩心事。”

    张国忠再三与王德江道谢后,邀其改日再至府上饮宴,便与张仁一道将装有张太公的青瓷坛抱回了后院。

    在张仁父子离去后,王德江终归是没忘了自己公务,与郑随性、李枭道别后,赶回了刑房中。

    待人皆离开后,郑随性看着闭眼沉思的李枭道:“三弟何故眉头紧皱?”

    半晌后,李枭才睁开眼,有些难过地回答道:“回光返照。”

    ......

    回了太守府后院,已坐回轮椅的张国忠亲手将装有父亲骨灰的青瓷坛摆放到了供案之上,那处供案上所供奉的正是他那老父亲昔日所用佩剑。

    供案后的墙上挂着一副泛黄画像,画像中人披甲按剑尽显英武之气。

    张国忠看着那副画像出身,过了许久,才与张仁道:“我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你祖父出世。他老人家自幼不喜田间事,却好打斗,恰逢津州有两府余孽叛乱,你祖父随那任太守出征,在沙场从不手软,赚得军功,谋得官职。”

    说至此,他笑了起来:“说来也怪,我不愧是他孩儿,幼时顽劣、争强好胜。不过虽说家中不曾奢靡,但我稍长些还是习得遛狗斗鸡,未曾欺男霸女也被他丢进了军中磨炼。”

    “他老人家人都尉,我任护军领队,那时我张家在过山城可谓显赫。”张国忠一时间又回忆起了当年。

    他看了看身旁的张仁,继续笑道:“我虽一直与你念叨要重塑张家,实则从未希冀你能有多显赫的身份。你义父将伏龙令官与你时,我本希望你能无功无过,平稳过一生。”

    少顷,他让张仁取下那柄供奉之剑,拿在手中抚摸良久,又将剑抽出缓缓舞动,最后收回剑鞘,将剑交给张仁道:“那日我持此剑来太守府寻周善、段正非二人,却受段正非言语相激而昏倒,本以为这柄剑会丢失,好在广木拿了回来。不然今日,也不知道该将何物传于你了。”

    待张仁接过剑后,张国忠看着父亲的画像道:“过些时日,挑个好时辰,将你祖父安葬于城北连云山上。让他能看着你将过山城一点一点打理得更好。”

    “是,孩儿谨记。”

    得到回应的张国忠点点头道:“你时常与我说,凌川府有东出之意。我知你心忧皇室,可你要记得张家三代人可谓受尽府主恩惠,因此,他日需你领兵打头阵时,切莫推辞。”

    “方才我见随性与小鸟皆在厅上,想必你还有公务要处理,先去处理公务吧。勿要懈怠。”张国忠最后与张仁如此吩咐。

    张仁劝他稍后好生休养后,便离开了后院之中。

    片刻后,张仁之母张刘氏走近张国忠,意在送他回房休憩,却被他拒绝了,反倒是要张刘氏将父亲画像取下,抱在了怀中,又由张刘氏推着来到了太守府后院的小池塘旁。

    张刘氏拿出大氅盖在张国忠身上劝道:“如今天气转冷,风大,还是回房去吧。待到春天再来此处散心。”

    张国忠笑了笑没说什么,握住张刘氏手,将她来到身前道:“待府中修缮完毕后,让那三兄弟自去扎堆,将随性之母接入院中与你作伴。阿仁年岁不小了,若有合适之人,便早作安排。”

    张刘氏觉得今日张国忠甚是反常,倒也应下,却听张国忠又道:“随性也不小了,不过有其母在,倒是不用担心。倒是小鸟,孤身一人在过山,又从未听其提及家中,你这伯母也应当上些心。”

    “晓得了。”

    张国忠闭口不再多言,缓缓展开那副画像,良久叹道:“父亲......”

    当张仁正在政务厅中与人商量过山城诸事如何开展时,有后院下人跌跌撞撞跑了进来,嚎哭道:“大人!老爷去了!”

    此时张仁才知,要在连云山上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成长的不止有祖父,还有父亲张国忠。

    虽然张国忠有过交代,让他好生打理过山城,可他还是令郑随性起草公文,与凌川府言说情况,表明有为其父守孝的心思。

    数日后,伍恒秋持凌川府回信来过山城吊唁时,私下与张仁道:“非是府主无情,实在是如今无可信之人能用。过山郡还需贤弟担起大任才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