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 老张 (第1/2页)
包氏父子:头油只用司丹康正文卷第七十二章老张包家近来有些缺钱,本该是够用的,但余钱都兑成了粮食,自然有些捉襟见肘。 买粮食这事儿办的并不算急,毕竟粮食涨价也就是不久后的事,估计用不着等到明年春收,这粮价便会涨上来。 无数农人年复一年的在田里耕作,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无需等到收成那天,单凭气象,便足以判断出这季收成几何。 一旦判断出今年收成几何,最先知道的自然是农人,随后是地主,于是便通报给权贵,觉察到商机后,便是堆成山一般的大洋银元“哗啦啦”地运作起来。 专门倒卖粮食的团伙,一旦等到个饥荒之年,便会如同饿急了的老鼠一样把粮食搬进洞里,或是像是一只松鼠一样不停地把坚果赛在嘴里,不是吃——囤着。 于是便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人就像黄了的麦子被“刷啦啦”放倒,大地上就躺满了“挣命”的乡亲。” 堆成山的大洋银元变成一柄柄看不见的锤子,把人的肚子给砸瘪下去,砸到穿肠肚烂为止。 包国维皱了皱眉头,自己屯粮食的行为算什么呢? “大不了到了饥荒时候再便宜些卖出去?” 若是靠倒卖粮食挣钱,相当于是挣了“死人”财,包国维若是真赚到钱,恐怕这辈子心里头都会有些不安。 况且只要有包子素、包氏制碱法两样东西,自己往后便不可能缺钱,甚至根本就不需要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只要把“化工天才”的身份给点亮,几百块的月薪都是洒洒水,衣食起居也会有人照顾,也许连带着老包都能沾到光。 …… 老包匆匆吃完早饭,套上那件黑色长衫后便在家中搜集钱财,存款放在哪个角落他心里都有数: 后院水缸底下、地板砖的夹层、挂相片的墙缝中…… 老包在这几处辗转走动,然而便是藏在床底的钱夹出来了,也没凑出来多少。 把找到的钱又来回数了数,多次确认后,老包看了看正在夹菜吃的包国维,轻声问道: “国维,如今家里头就……剩三块二毛,还有四厘钱,这些钱够不够你要买的书?” “不够,差远了,而且我还想顺道多买些草稿纸。” 寥寥三块钱,虽相对于普通人家,已是一笔可观的存款,但想要买几本厚书,还差了不少。 虽然常听说“穷文富武”这话,但放现在读书怎么也算不上是穷人该做的事:书籍的价格依旧昂贵,以至于连新派学堂都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存在。 得益于工业印刷的出现,书价已不像古时那么离谱,但仍非普通人家能负担得起: 薄书,一本几十页的短篇,往往便要七毛、八毛钱,一般不会超过一块。 但是真正能承载成体系知识的书籍,往往内容非常多,篇幅大,自然价格要贵许多,一本售卖到两元、三元的比比皆是。 “要不我再去别人家借点儿?” 老包不想因缺钱这种原因而打扰了包国维的“学习”进度,只想着:把这事给早早地办好,不能拖了国维的后腿。 身为秦府名正言顺的大管家,“包老爷”还是有几分薄面的,找人借点钱算什么?老行当了,当年为给翠英治病,老包可没少积攒借钱的经验。 找胡大、老张、王大娘之类的人,一家借个半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