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战士_148 雪域高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48 雪域高原 (第1/2页)

    “继续前进,还有三公里到达警戒点。”戈圣洁将杯子里稍稍放凉了一些的雪水一饮而尽之后说道。

    在皑皑白雪的雪山上,水源终于成了特种兵们最不担心的东西。在野外作战,对于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特种部队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那些看得见的敌人,也不是食物的匮乏,贝爷已经充分证明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但是水源往往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因为你要么根本找不到水,要么你根本没有时间去寻找水。

    但是在雪山上,遍地都是白雪,随便抓一把塞进嘴里就是水源。

    “蝰蛇”旅参加了“雪线4250”演习,但是旅直属特种作战分队全部都没有参与演习。首先这是一次火力打击演练,是训练正规部队的部署和打击能力的,更加精确的讲就是把“蝰蛇”突然拉出去,然后让所有的重装备有机会可以炮弹敞开供应使劲的造。所以实际上就是一次跑到别的地方进行的重装备打靶训练,和特种部队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引导炮兵打击的是活应该是旅直属特种侦察营的工作。

    原本引导远程火力打击属于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之一,但是“蝰蛇”旅调整了两个特种作战分队的任务倾向,这种炮兵观察员的工作不再由特种部队承担,特种部队的任务更加倾向于进攻的利刃,去穿插去偷袭,只在确实需要远程火力增援的时候才恢复炮兵观察员的智能。也就是说特种分队就是王朝阳手上的两把妖刀,任务就只有一个,在战争真正爆发的时候站在战场的最外围,所有的战斗都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只需要以最冷静的态度观察战场,然后找到对手的指挥中枢和战斗力中枢,然后摧毁它。

    这次,没有参与到演习当中的特种作战分队还是被派了出去,真的派到了演习地域的边缘,没有成为炮兵观察员,却成了演习场的“警卫连”,在指定的警戒位置保证演习场的安全。

    或许启用特种部队作为警戒部队有点大材小用,但是如果真正的去理解这次实弹演习的命名就知道特种部队去警戒是有必要的。

    “雪线4250”,首先雪线就已经表明了这次演习是一次在高海拔地区的演习。在地理学上,大气固态降水的年收入等于年支出的界线,称为雪线。雪线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高度带。雪线以上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终年积雪区;雪线以下的地带,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没有永久积雪,只能产生季节性积雪区。雪线的高度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赤道附近,雪线约高五千米。两极地区,雪线就是地平线。

    也就是说,在我国领土跨越的纬度范围内,能够终年积雪的地方都一定是海拔较高的地方。那就只能是要么在东北,要么在西部第一阶梯。

    至于“4250”这个数字,和年份也没有任何的关系,仅仅只是代表着一个海拔高度,当然,这个海拔高度代表着一种荣誉和一种决心。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印边境战争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

    所以虽然说是“雪线4250”,但实际上完全可以理解为“血线4250”。

    而这次演习的代号显然就是向刚刚发生政变的印度展示自己的火力,警告印度你自家玩玩就行了,别过火。

    但是藏南有很大的一部分领土都被印度宣布是自己的领土,印度政变看似是辛格的一次民主革命,但是背后若隐若现的****也实在是有些说不清楚,所以现在整个战区的最高司令部根本也说不清楚印度会不会趁着叛军势如破竹,民心所向的机会突然在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搞出点什么动静。

    所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特种部队被部署到了演习场外围的雪山上充当警戒哨,这些警戒哨的位置十分靠近印度的实际控制区线。

    海拔太高,而且地理位置过于敏感,所以特种部队要抵达警戒点只能选择徒步,直升机投送是不可能的了。

    为了对抗高原反应,特种兵们携带的装备中氧气瓶和一台制氧机占据了很大的重量。不过这已经是非常节约的重量了,如果纯粹携带氧气瓶会更重。

    但是正因为这些额外的负重,在保证带齐基本作战所需的武器弹药和装备的情况下,特种兵们的人均负重达到了接近70公斤。在这种负重下,还要在高原缺氧的情况下爬雪山,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早就趴下了,就是身强体壮的特种兵也都已经是气喘吁吁了,过一个山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