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九章 和大人来了!青天就有了! (第5/5页)
,本官不是要征你们的粮,而是要管你们借粮,待运河通了,朝廷的漕粮到了,立刻卸船还给你们!” 一众乡绅富商的面色再次缓和下来。 若说直接征粮,那他们心里还得犯嘀咕,可借粮那就不一样了。 朝廷那一船船漕粮每年都从这儿走,他们又不是见不到? 这定然是有能力还粮的! 当然,有能力还和会不会还是两码事。 这也是乡绅们的最后一层顾虑,朝廷不会店大欺客,赖他们的账吧? 和珅似乎是看出了他们的顾虑,伸出手来强调道:“愿意借的就借,不愿意借粮的,本官绝对不强求他!” “只不过这石头堤可是要千百年屹立在岸边的,待堤成之日,本官就奏请朝廷,在堤侧刻上借粮之人的名姓,石堤不毁,名字不毁!” “再让朝廷为借粮之人的街巷立上这么一道牌坊,上书‘毁家纡难,造福乡里’。” “咱们大乾啊,举人牌坊多如牛毛,进士牌坊数不胜数,但这样的牌坊……” 和珅抿着嘴摇了摇头:“恐怕大乾现在找不出一个来,以后也不一定会有咯……” 千百年的石堤题名!绝版牌坊! 这两样东西的诱惑力是难以想象的大,在座众人的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郑通却没有被眼前的这大好事儿给迷得神魂颠倒,依旧还有几分顾虑。 其他乡绅隐隐以郑通为首,见他没开口,也就强忍着渴望,没有出声。 和珅面上带着惋惜之色:“这修堤之事,并非一日之功,要把整个荥阳的河堤都修起来,要十年也说不定。” “但先修哪一段,修哪一个县,却是本官可以决定的。如今漕船未至,才有借粮这一说,若漕船来了,就不会再有这事儿了……” “若高山县粮食筹不起来,本官也只能先缓一缓这里,再去后面的管城、中牟两县试试了。” 他叹息着摇了摇头:“只是以后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事情咯……” 等朝廷禁军打下吴国,很快就能再把漕船开过来,到时候一个县的堤坝说不定都还没修完呢,后面朝廷有粮食了,又何须再借粮? 也就是说,三个县里可能只有一个县能享受这等待遇,能有这牌坊,在千百年的石堤上刻下自己的名姓…… 在场之人的呼吸都急促起来。 和珅端起青玉蔓叶的茶盏,轻轻抿了口:“诸位不要轻易拿主意,先回去考虑考虑再给本官答复就好,毕竟这也是大事……” “和大人,不用考虑了,我借!我借粮!” 一个商人急的脸色涨红,从人群中挤出来:“和大人,草民林章全愿借给朝廷八百石粮食!” 众人全都认了出来,此人正是贯通商行的会长,林章全。 “哦?” 和珅一怔,笑望着他:“好,这大堤上刻名字,也得有个上下高低之分啊!” “既然你这么有诚意,若有一天大堤能成,那你的名字便刻在……” 话说到一半,前面的郑通直接急了,此刻他再也顾不得别的,急忙道:“和大人!学生也愿意出粮!学生愿意直接送给朝廷一千石粮食!不再要回来!” “嘶~”在场众乡绅齐齐倒吸一口凉气,屋里温度都升高了几分。 一千石粮食!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了啊! 平常荥阳的粮价差不多是八九钱银子一石粮,看起来根本算不上什么,可如今赶上大灾,这粮价早已经飞到天上去了,也早已不能再用钱来比价了。 银子再多也不能吃,可这粮食却是救命的玩意儿,给多少钱都不能卖的! 此外,灾年里粮食更是有大用处,等那些灾民因为粮价过高而吃不起饭的时候,就能用粮食贱买他们的地,等到来年年景转好的时候,那些地便又是能耕种的好地了! 这一千石粮食今年能换多少地? 众乡绅在心里默默盘算了一下,都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随后震惊地望向郑通。 虽说您老背靠荥阳最大的氏族,荥阳郑家,可这价钱也太大了吧? 和珅一时也愣了片刻,随即点点头:“好,好!” “既然郑孝廉这么有诚意,那你的名字就该刻在最上头。” 一旁的林章全嘴唇嗫嚅了几下,有心相争,但终究还是没能开口。 其实他根本就不缺这点粮食,他要的是那名字,那牌坊! 有了那些东西,以后各地官府都要高看他几分,怎还敢随意讹诈他的商会? 只是林章全却明白,荥阳郑家定然不会坐视他一个商人的名字刻在头一位的,继续争下去,只会自取其辱。 和珅笑眯眯地望着再做的众人:“诸位,本官这次想借的粮食不多,只要够撑到漕船到来就行了!不会多借!” “毕竟这大堤上的名字,越少越显得珍贵啊!” 众多乡绅再也忍不住了,急忙踊跃开口:“和大人,草民刘福长愿意借粮三百石!” “借怎么行?和大人,学生钟良,愿意把四百石粮食送给朝廷,支援石头大堤!” “和大人!草民汪长海,不光愿意借四百石粮食,还愿意帮朝廷联络上好的石料商!绝对是成本价……” “哈哈哈……”和珅嘴都快笑歪了:“慢慢来,一个一个来!” “刘全!快过来登记!” “好嘞!老爷!” …… 只是和大人的开心并没有持续多久,借粮修堤的消息连夜传到了管城、中牟两个县,这两县的乡绅、富户们纷纷不干了! 和大人,您这事儿办的不地道啊! 我们也想借粮啊!您都不来,就把我们撇在外头了?? 不行,得去高山县找他! 7017k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