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外交战 (第1/2页)
攻陷中国首都后,胜利的气氛笼罩了日本军方和内阁,他们认为日军通过速战速决,已经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已经战败。于是,他们摆出一副战胜者的姿态,等着国民政府去向大日本帝国政府表示乞和投降。不料中国政府决心坚持抗战到底,对日本抛来的“橄榄枝”毫无兴趣,加上台儿庄会战日本的失利,和谈更没有希望了。 4月21日,骄狂的日本终于按耐不住了,毕竟是岛国,资源不足以支撑日本进行长期的大规模战争,日本不得不主动谋求外交解决的方法。日本内阁召开会议,决定请德国驻中国大使陶德曼出面调停,向中国政府转达日本政府提出是个人就难以容忍的有损国格的条件。中方如全部承认,则可以讲和。 日方恬不知耻提出的议和条件是: (一)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向日本乞和; (二)中国正式承认满洲国; (三)华北、华中及内蒙设立非武装地带,但日军根据需要,可以在非武装地带自由驻军; (四)华北、上海由中日共管; (五)中国应偿付日本所要求赔偿战争赔款。 陶德曼大使看过这些条件,无可奈何的苦笑了着说:“日本帝国不认为这样的条件太过份了吗?”不过还是向柏林方面汇报了。 不久,柏林回电:支持中国抗战,拒绝日本调停要求,向中国暗示帝国会进行全力支持。 1938年4月22日。中日调停宣告失败,中国在德国的授意下,拒绝接受全部不合理条件。 日本天皇召开御前会议说:“如果中国现中央政府不来求和,则今后帝国不再以该政府为解决事变之对手,将扶助建立新的中国政权,并与之签订调整两国邦交之协定。日本将协助新生中国之建设。日本对拒不投降的国民政府将采取措施使之毁灭或纳入由日本扶持的新政权之下。”明确指示,以后在中国要扶持傀儡政权。 希特勒本人力排众议,支持中国抗战。日军在上海、南京的作战,也严重地影响了美、英等国在长江中、下游范围的实际利益,因此,此时美、英也支持中国抗战。正是在这种情况和中国人民抗日**的进一步推动下,中国政府也不敢和日本有和谈的想法。 日本政府认为“由于不能忍受中国方面的态度”。于4月21日,由近卫文磨首相发表政府声明: 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给予中国国民政府最后反省机会已及于今日。然而,国民政府不解帝国之真意,策动抗战。 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之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之调整两国邦交,协助新中国之建设。 蒋介石对日本的政府声明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以同样强硬的态度回答日方:宣布召回驻日本的大使,关闭大使馆,同日本断绝外交关系。日本也于4月22日赶紧召回日本驻中国大使。 此时,两国都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断交,处于实际战争状态。中国首都已经沦陷,人民也被屠杀了三十多万。但是,谁也不愿意去首先履行宣战。 日本近卫内阁认为,蒋介石要坚持长期抗战,主要依靠外国支援,在近卫首相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同时,还制定了“国际施策”。其核心内容是:破坏第三国对蒋的支援,使各国外交使团脱离中华民国政府。特别要作好法、英、意、德,捷克等国的外交工作,使其停止从物质和道义上援蒋。 在德国的全球战略中,远东是其重要一环。因此,希特勒的计划是既同日本又同中国建立比较密切的军事关系。大批的德军顾问,从1928年起就一直在蒋介石的军中供职。在许多部队中,德军顾问配到了营一级的单位,德国曾卖给和无偿援助中国数量可观的机枪、重炮、飞机、坦克、装甲车这些现代化的军事装备。而且在东普鲁士还有三个师的中国兵团正在接受训练。 日本外相广田弘毅为了破坏德、中关系,到德国游说,指责蒋介石政权跟斯大林打得火热,在希特勒的耳边吹“中国逐步接近苏联”;“国民政权将陷入苏联的谋略中”;“蒋介石的抗日行为是受了斯大体俄国的唆使,是苏共的帮凶等等。 经广田弘毅这一出色外交挑拨,肥头大耳、智商不足的墨索里尼对中国抗战的看法有了明显转变,由最初的同情中国抗战,转向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但是第三帝国的元首可是熟知这段历史的人穿越过去的,岂能受日本这个跳梁小丑的挑唆。 按原来的历史发展轨迹,到1937年10月,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