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命在旦夕 (第1/2页)
退朝后,朱厚照没去文华殿,跟在弘治皇帝身后,目的地是武英殿。 武英殿在右顺门的西北,与位于左顺门东北的文华殿,分列奉天门的西、东两边,两座侧殿成对称之势。 而武英殿与文华殿的建筑格局基本一致,均为座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 从朱厚照出阁就读开始,弘治皇帝便已将召见臣子、批阅奏章题本等政事移至武英殿处理。 甫退朝,弘治皇帝便沉着脸,一言不发,朱厚照默默跟在他数步之后。 迈过武英殿大殿的门槛,弘治皇帝径直走向东侧。 朱厚照往东侧瞄了瞄,只见墙垣边的一张圆桌上,摆放着数只青花瓷盘和瓷碗,里面装满了食物,开口问道:“父皇,你还没用早膳呢?” 前面的弘治皇帝脚步未停,只回应了一句:“此刻,早膳正当时。” 朱厚照往前急走数步,细细打量了那桌面。 那数只青花瓷盘里,分别摆了好些白面馒头、七八块煎饼、清炒蒜薹,甚至银筷子和青花瓷勺子等等,一只大瓷碗则盛满小米粥,其一旁,另摆放了数只空青花瓷碗。 “父皇,这些均为斋膳?” 弘治皇帝停下来,回头望着他,颌首道:“斋膳有何不好,既可节省开支,亦能对付五脏。” 朱厚照也不知道说甚么好,他这父皇,确如史书所载,每年有百余日均吃斋,完全的素菜。 弘治皇帝并不像痴迷修道炼丹的“家净”帝,名为吃斋,实要以荤血调和才吃得下去。 “各部开支用度甚多。朕多用斋膳一分,便能多节省一分。” 朱厚照却暗暗叹了声,斋膳是供你皇帝享用的,用料无不最精,能节省到甚么? 各部拨用,哪一次不动辄就是数万,甚至十数万的? 仅凭你皇帝这勉强算作节流之举,不去开源的话,对已入不敷出的大明太仓来说,又有多大意义? 弘治皇帝自不会知道他的心思,问道:“皇儿,可曾用过早膳?” 朱厚照咧嘴一笑,随即应道:“儿臣寅时已用了早膳。不过,这斋膳闻起来挺香的,如今觉得又有些饿了。” “既是如此,那就陪一陪朕吧。”弘治皇帝也笑了起来,适才在奉天门的不快似乎一消而逝。 “那儿臣就不客气了。” 待弘治皇帝就座后,朱厚照在其旁坐了下去。 两人分别在宦官端来的清水盆中,先洗了洗手,再以毛巾拭干,才拿起筷子来。 父子二人秉承“食不语,寝不言”,武英殿只得他们的轻嚼慢咽之音。 一刻钟内,朱厚照已将二只白面馒头和二块煎饼咽进了肚子。 在喝了一碗小米粥后,他才道:“父皇慢用,儿臣略填一填肚子即可。” 望着他胃口大开的模样,弘治皇帝微微笑了笑。 又过了约莫一刻钟,弘治皇帝终于放下手中的筷子,漱了漱口,扭头朝站在旁边服侍的宦官道:“撤走吧。” 缓步走向御座之时,他望着朱厚照问道:“今日随朝感觉何如?” “父皇,儿臣有些疑惑。”一提到正事,朱厚照更加恭敬。 “哦?” “儿臣原以为早朝奏事定会吵闹不已,为何竟如此平淡无奇?” “早朝奏事均为既定之事,有何吵闹可言?”弘治皇帝摇了摇头。 “既定之事?”朱厚照一愕。 弘治皇帝把他拉到御案之前,拿起御案一侧的数道题本,一一递到他手中。 见朱厚照仍是迷惑不解,弘治皇帝笑道:“这数份题本昨日已朱批。” 朱厚照将手中的题本翻了翻,未几,他也随即轻笑起来。 说起“早朝奏事”,那就不得不提英宗睿皇帝。 宣德十年,继位的英宗睿皇帝还不足十岁,完全不具备决断朝政大事的能力,不客气地说,他这孩童在朝堂都坐不了数刻钟。 但他是皇帝,总不能不上朝吧?迫不得已之下,辅政大臣们制定了一个折衷之法,即“早朝奏事”。 何为“早朝奏事”? 即规定每次早朝之时,只能启奏八件事,而且这些启奏之事要提前一日进呈内阁,由内阁大臣预先拟好处理意见。 如此,英宗睿皇帝只要照着内阁大臣拟好的意见回答就好。例如,户部某官启奏某事,皇帝回“户部知道”,其他各部的奏事均如此。 于是“早朝奏事”就沿袭了下去,到成化年间,每逢酷暑和严寒时节,早朝启奏之事更不得超过五件。 在国初,“百司奏事”本为早朝最重要的部分,但随着继任的皇帝对奏事不断删减,其“公朝决政”的性质已完全改变了。 变成只对提前上奏的数件公事“按例应答”,而引奏、谢恩等例行之事却占据早朝的大部分时间。 而今日徐溥临时上疏乞休之举,已属例外之事。 朱厚照将手中题本放回御案之上,问道:“父皇,早朝时,马老先生只希望西北数镇能多加巡守,以防虏寇偷袭我明边,此实为恰当举措。为何竟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