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 驾崩 (第1/2页)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公元168年1月25日。 大汉朝的皇帝,刘志去世,终年36岁。 群臣呜呼哀哉,文臣武将尽皆在此刻放下了斗争,就连宦官此时也不得不收敛骄横的态度。 整个朝野震动,所有人都明白。 这天要变了。 很快。 刘志的谥号被定了下来。 孝桓,象征着皇帝生前所作所为的概述。 汉孝桓帝刘志,经过群臣,宗室及太后互相商议下,葬于宣陵,庙号威宗。 回顾刘志一生。 这位在厕所里与宦官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新皇帝,被外戚兼大将军的梁冀没日没夜的恐吓下,最终决定推翻梁冀这位权臣。 咬臂之盟。 宦官们帮助他重夺皇权到手。 在位期间,也曾任用凉州三明平定了往返叛而复归的羌乱。 任用贤明的边境将军,讨伐鲜卑一举将其赶出塞外,又连接西域,重新恢复了对鬼兹,乌孙等小国的掌控。 也曾采纳良臣建议罢免五大宦官,但同时,刘志又喜好美色,整日流连后宫妃嫔,三立皇后,兴起第一次党锢之祸。 袁绍对于这个消息没感到太多意外。 他只是觉得世事无常,感慨万千。 哪怕是执掌偌大一个帝国的皇帝也会早逝,也会因身染恶疾而痛不欲生。 除了多了象征着皇权的身份外,与寻常百姓并没多少区别。 当袁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李膺早已经在府内来回踱步许久。 见袁绍前来,李膺那脸上也渐渐的浮现出一丝忧虑。 “陛下驾崩,朝野震动,宦官销声匿迹,太后又再度亲政,本初对此可有看法?” 袁绍明白,自家老师这是在为这怏怏大汉担忧,皇帝驾崩之时最易招致国家发生动乱。 在桓帝尚且未亡时,诸多边境即将时常复叛,不服管教规划。 好在桓帝那是也算是一时清明,一度也曾将这动乱时代终结。 但如今桓帝已崩,其麾下无子嗣,这便是最糟糕的事。 古时讲究长幼尊卑,桓帝没有子嗣也就意味着他的那些兄弟叔伯,乃至侄孙这类,大汉宗室都有着一丝能够登基继任的机会。 如此局面,谁会拒绝一个当执掌大汉最高权利的机会呢。 而能够主导这一切的,则是如今当朝太后,及一众文臣武将。 宦官?此时反倒是需要偃旗息鼓,这种事他们丝毫插不得手。 其实,哪怕就是现在尚未有多大年纪的中山靖王之后,家道中落的刘备刘玄德若是被大势所趋,太后一言之下,也未必不会登上那他梦寐以求的象征正统的宝座。 也就不会有在未来那個堪称为兄弟不要江山的第一人,刘备,汉昭烈帝的出现。 只是,如今刘备年岁不过六七岁,家道也是落魄到父亲都只是一县小吏,还是在刘备没见过几年后便离世。 皇亲贵族历来讲究血脉之间的联系深厚薄浅。 刘备这类已经不知道传了多少代的皇室宗亲,体内血脉早已经稀薄到只剩下个名头在。 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