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之强汉皇权_第一百二十二章:决战大青山(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二章:决战大青山(一) (第1/2页)

    第137章决战大青山

    黄昏,落日。

    伴随着鲜卑残骑退出灵武谷,退至大漠,灵武谷大战,最终落下帷幕。

    一天的战斗,拼的就是一口气,而鲜卑的那口气先散了。

    天空如同一幅斑斓的画卷,色彩从天边的金色渐渐转为深邃的紫色。太阳已经开始西沉,但余晖仍然照亮着战场,把沙土染成了暗红色,仿佛是大地的血液。

    汉军士兵们在这片被黄昏映照的战场上散落着,他们或独自一人,或成群结队,疲惫而沉默。空气中弥漫着战场的硝烟和烧焦的味道,还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这是胜利的代价。

    远方的山峦在暮色中逐渐变得模糊,仿佛是大地的边缘,与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

    一场大战刚刚结束,黄昏的光辉在沉寂的沙场上升起,映照着疲惫而沉重的身影。

    虽是胜利,但也是至今为止,大军死伤最惨重的一次。

    三万两千人的大军,除屯守廉县的两千人,此次出战共计三万人。

    正面战场,阵亡5241人,伤3215人。

    两侧战场,阵亡2213人,伤624人。

    一次战斗下来,死伤共计11293人,这也是自刘寒进入并州,两年来第一次大战伤亡人数破万。

    不过,这一战值得。

    先不提内部一万鲜卑人被全歼,正面战场逃出的鲜卑溃军不足三千,一战彻底解决凉州鲜卑之乱。

    此战也没有俘虏,南犯凉州的鲜卑人就地格杀。

    这是明面上的收益,还有其他隐藏收益。

    一是,打通灵武谷北上路线,大军去救援黄忠。

    二是,一战证明,即使马上作战,汉军也不比鲜卑弱,这种数万人的骑战经验,可遇而不可求。

    三是,对凉州内部羌人的震慑作用,鲜卑那么强大,也不是汉人的对手,羌人最好也老实点。

    至于洛阳那边,好坏真说不清楚。

    “大军休整一晚,明日我亲自带一万人北上,张、高顺跟着,其余人留守凉州,听从段师号令,大战结束之后再返回并州。”

    “遵命!”

    众将领命,段开口道:“末将再保举两人,随主公一起北上,凉州以北地区,需要一个熟悉情况的人在,末将才安心。”

    “哦?何人?”

    “夏育、田晏,此二人乃是当年末将平定凉州羌乱时的护羌司马,因熹平六年北征鲜卑大败而贬为庶人,如今主公北上,此二人也憋着一肚子气。”

    刘寒也听说过此二人,夏育早年身为段在护羌营的司马,在与羌人的战斗中屡次立功,他与另一位司马田晏形成了一个有力的作战组合。

    熹平六年北征鲜卑是一场缺乏理智的战斗,损失兵马十分惨重。匈奴单于屠特若尸逐就单于重伤,次年去世,战火延伸至辽西,也使太守赵苞不幸身亡,一代将星的政治生涯就这样黯然结束了。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韩遂等寇乱陇右,朝廷再起起用夏育,任命他为护羌校尉。战事失利,他被叛羌围困在畜官,汉阳长史盖勋率军救援失败。

    “准,命其跟随大军北上,为先锋校尉。”

    

    大青山。

    黄忠的一万人溜着和连的三万人五天后,大军在一处平原与包围过来的鲜卑人对峙,俨然要开启决战。

    在这五天时间里,黄忠部在运动中以多打少,歼敌5000,而自身损失仅有412人。

    之所以选择决战,一是因为徐晃大军与自己仅相差半天路程,二是因为大军在运动中消耗过大,粮草只剩下三天,三是和连将自己战略纵深压得太小,在逼自己与他决战。

    此战,避无可避。

    因此黄忠打算最大限度消耗鲜卑人体力的同时,在这拖住半天,等到徐晃率大军赶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