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 (第2/7页)
李轨是土生土长的河西人士。李轨自幼便生在一个富户人家,家里比较有钱,财大气粗。但是,在李轨的身上,却一点儿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习气。根据《新唐书·李轨传》的记载: 略知书,有智辩。家以财雄边,好赒人急,乡党称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轨年轻的时候,读过一些书,颇有智辩之才,口才相当了得。再加上他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可是,李轨却不是一个吝啬的守财奴。他经常是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救济贫困人家。因此,李轨在乡里乡亲的口碑,还算不错。 说起来,李轨最初的身份,与薛举还颇为类似,都是出身行伍的军人。大业末年,李轨担任隋朝的武威鹰扬府司马,只是一个普通的中低级军官。然而,李轨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一清二楚。他明白,隋朝现在已经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各地狼烟四起。在这样一个乱世中,胸怀大志的李轨,自然也有一颗图谋霸业的雄心。他想趁着天下大乱之际,等待时机,拔地而起,成就一番大业。 终于,李轨所等待的机遇来临了。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薛仁杲父子在金城郡起事,兵不血刃地夺取了金城郡的军政大权。李轨明白,以薛举的能力,必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陇西。一旦薛举占据陇西之后,这位西秦霸王下一步进攻的目标,肯定是与陇西接壤的河西地区。 面对日益崛起的薛举父子,一直盘踞在河西的李轨,此时也开始打起了小九九。薛举坐大,西秦铁骑横扫陇西,势不可挡。李轨在这个时候,也要早做打算。不说图谋霸业,最起码,薛举进攻河西的时候,至少可以有自保的能力。在薛举起事金城郡,攻略陇西不久后,李轨便想在河西掀起一场风浪。 于是,李轨即与同郡的曹珍、关谨、梁硕、李赟、安修仁五人,一起密谋商议,分析眼下的局势: 薛举残暴,必来侵扰,郡官庸怯,无以御之。今宜同心勠力,保据河右,以观天下之事,岂可束手于人,妻子分散!(《旧唐书·李轨传》) 针对李轨的提议,在场的五人一致表示赞同,开始密谋在河西举兵起义的事宜。只不过,既然要举兵,就必须要有一个领头羊。后来,“江都兵变”的时候,骁果将领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就是因为推举了蠢材宇文化及为领袖,才致使十万骁果军,最终覆灭于李密、窦建德的夹击之下。 因此,挑选举义的领袖,至关重要。然而此时,这几个乡党却突然谦让了起来,互相推辞。要么说自己资历尚浅,要么说自己才德不足,反正就是推来推去。最终,还是这五人当中的曹珍,举出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李氏当王”的谶语,极力推举李轨来担任河西举兵的领袖: 常闻图谶云“李氏当王”。今轨在谋中,岂非天命也? 什么是谶纬?谶纬其实是谶书与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时期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汉族民间则发展成为庙宇或者道观,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而衍生出来的一类书。可以说,谶纬学说,就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政治预言,或者说是一种迷信。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许多帝王,都对谶纬学说深信不疑。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本人非常推广谶纬学说,从他起兵反莽到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许多石破天惊的大事,都是借助谶纬来完成的。 更始三年(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称帝,改元“建武”,建立东汉。刘秀的河北称帝,便是与谶纬息息相关。当时,刘秀手下的不少文臣武将,纷纷劝说刘秀脱离更始政权,称帝河北。但是,刘秀始终没有答应。 不过,正好此时,刘秀早年在太学时的同窗好友疆华,从关中千里迢迢赶来,进献了一道神秘的《赤伏符》。正是由于这道《赤伏符》,最终促使刘秀下定决心称帝。只见,这道《赤伏符》上写着这样几句谶语: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曹珍在此时提出谶纬学说,无疑是为河西举兵,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舆论武器。名不正言不顺,如果没有一个正当的由头,那么,举兵就是彻彻底底的谋逆。并且,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凡是到了政权更迭,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总会有谶纬出现。所以,曹珍的一席话,算是帮了李轨的大忙。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大业十一年(615年),当时社会就流传着一句谶语,“李氏当为天子”。为此,隋炀帝专门大开杀戒,一连诛杀了以李浑、李敏为首的李氏宗亲数十人,炮制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冤案。 因此,曹珍巧妙地利用“李氏为王”的谶纬,认为在密谋起兵的六人当中,只有李轨一人姓李,这不正是天意吗?所以,曹珍力推李轨为主。大家都觉得曹珍说得有道理,于是立即参拜李轨,奉李轨为主。就这样,李轨成为了河西举兵的最高领袖。 接下来,李轨就要具体实施自己的举兵计划。当初,薛举在金城郡起事,兵不血刃,夺下了金城郡的军政大权,并以此为据点,席卷陇西。李轨也想效仿薛举,不战而屈人之兵,夺取武威郡的大权。 李轨当时的职位是武威鹰扬府司马,虽说品级不高,但毕竟掌握了一些实权。于是,李轨便让六人当中的安修仁,纠集当地各个部落中的胡人;李轨本人,则负责聚集民间不少的英雄豪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轨决定连夜起兵,由自己军队中的胡人士兵打头阵。李轨迅速占领了武威郡的各个官署衙门,拘捕了隋朝武威郡的军政要员,像虎贲郎将谢统师、武威郡丞韦士政等人。在控制整个武威郡后,李轨对外自称河西大凉王,设置官属,一切典章制度,皆如隋文帝开皇年间一样。这就是隋末河西凉国政权的基本雏形。 如同薛举起事金城郡一样,李轨河西举兵,夺取武威郡的军政大权,也是采取了一种兵不血刃的非流血手段。占领武威郡后,如何处置原来城中的隋朝官员,成了一个大问题。跟着李轨一起起事的哥们兄弟,比如关谨等人,建议李轨杀光城中所有的隋朝官员,瓜分他们的财产。 然而,李轨不同于一般的草莽军阀,这个人的心地还是比较厚道的。他觉得,如果刚刚占领武威郡,就大开杀戒,瓜分财物,会大大丧失民心的。李轨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稳定河西局势: 诸人既逼以为主,当禀其号令。今兴义兵以救生民,乃杀人取货,此群盗耳,将何以济!(《资治通鉴》) 故而,李轨夺取武威郡后,并没有大肆杀戮隋朝官吏,也没有瓜分、掠夺他们的财物。而且,李轨还对原来的一些隋朝官员,委以重任。比如,李轨任命原隋朝虎贲郎将谢统师为太仆卿,武威郡丞韦士政为太府卿。 李轨举兵之后,他在河西的势力逐渐扩大。那么,他的势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