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决胜虎牢(1)虎牢关外破十万 (第3/6页)
无法脱身。 万般无奈之下,王世充只得投鼠忌器,派出两个使者王琬、长孙安世,连夜出城,前去虎牢关夏军大营,请求窦建德赶快和唐军决战,驰援洛阳。其中,王世充的侄子王琬,正是两个使者其中之一。 王琬、长孙安世来到夏军军中后,当时,凌敬正向窦建德献“围魏救赵”之计,绕过李世民精锐,渡过黄河,袭取李唐河东之地,压迫关中防线。因此,王琬、长孙安世二人,上下打点,花费重金,贿赂夏军的重要将领。故而,夏军诸将一致排挤凌敬,怂恿窦建德出兵决战。在诸将的撺掇下,窦建德头脑一热,决定和李世民决战。 正因如此,王琬才出现在夏军军中,参与了和唐军的虎牢关决战。毕竟,郑、夏两国,目前是一条船上的盟友。虽然,郑国没有能力派出军队,配合窦建德的作战。但是,面子工程还是要做的,王琬留在夏军军中,就是郑国表面上做做样子罢了,证明两国结盟御唐的诚意。 所以,当两军收兵之后,王琬仍然在阵前耀武扬威,迟迟没有回去。问题是,王琬的行为,过于张扬了。他胯下的那匹战马,便是以前隋炀帝的御马,长得高大威猛,骨骼雄健。而且,王琬身上穿的铠甲,也甚是光鲜亮丽。这身行头,特别容易成为唐军的靶子。果然,王琬的厄运,很快就来了。 唐军收兵回营,不一会儿,李世民偶然出营巡视,观察敌方军情。结果,李世民一眼就看见了在阵前显摆的王琬,心里非常不爽。特别是,王琬胯下的那匹宝马,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要知道,李世民尤其钟爱宝马良驹,看到王琬的坐骑,不免有些心动,随口说了一句:“彼所乘真良马也。” 这也许就是李世民随口一说,发出的一句感叹罢了,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人却放在心上,谁呢?猛将尉迟敬德。当时,李世民出营巡视,尉迟敬德随行左右,护卫秦王安全。 听到李世民脱口而出的一句,那家伙骑的真是一匹好马。尉迟敬德立刻来了兴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当即主动向李世民请缨,拍着胸脯保证道,大王请放心,末将马上前往,帮您把那匹宝马夺过来。 一看尉迟敬德要前往夺马,李世民这才反应过来,赶忙上前阻拦,说:“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意思是,我就是随口说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再好,也没有一个勇冠三军的大将重要。我身为大唐的三军主帅,怎么会因为区区的一匹马,而让一员大将无端丧命呢! 这还真不是李世民杞人忧天,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王琬处于前沿阵地,身后便是夏军主力。如果尉迟敬德直冲过去,惊动了敌营中的夏国大军,招来对方的疯狂反扑。到时候,不光是尉迟敬德会白白送了性命,整个唐军战线也会受到冲击,将会打乱李世民的作战计划与军事部署。 谁知,李世民越是这么说,越能激起尉迟敬德的争强好胜之心,自己还偏要夺下那匹马,献给秦王。所以,尉迟敬德没有听从李世民的规劝,与自己的两个助手高甑生、梁建方,策马扬鞭,三骑猛然冲杀,直奔王琬而去。 由于王琬的靠近前沿,位置比较凸出,再加上尉迟敬德是突然冲来,王琬自然没有防备。再加上,尉迟敬德是那样英勇的一员猛将,王琬岂是他的对手。因此,没等王琬回过神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被尉迟敬德一把揪下马来,当场生擒。然后,尉迟敬德裹挟着王琬,连带着那匹马,扬长而去,返回唐营。 尉迟敬德这一连串的动作,把所有夏军士兵都惊呆了。他的速度也太快了,根本来不及派兵拦截,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尉迟敬德绝尘而去,生擒王琬回营。看到尉迟敬德得胜归来,李世民总算松了一口气,遂又委派尉迟敬德,前往黄河北岸,收拢留在那里的1000余匹牧马。等到尉迟敬德回来后,李世民下令,整军出战。 那么,尉迟敬德为什么要执意生擒王琬,夺取良马,甚至连李世民的劝告都不听了?并非只是简单的逞逞英雄,彰显个人的武力值。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摧破敌胆,重挫敌军士气! 众所周知,两军对垒,斩获、杀伤敌军再怎么多,也没有比生擒或杀死敌军主将,对敌方士气的打击,来得更直接。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百万军中取敌首,正是这个道理。 尽管王琬不是夏军阵营的将领,但他毕竟是王世充的亲侄子,何况此时身处夏营,也算是夏军的一份子。故而,王琬的被擒,对于郑、夏联军的打击,尤其是对夏军士气的打击,格外沉重。本来,夏军此时已是一支疲劳之师,现在又遭到这样的重击,全军上下的沮丧,可想而知。 虎牢关决战前夕,夏军前哨作战失利,与唐军战成平手,毫无进展;盟军将领又被生擒,士气受挫。战场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夏军。但是,话说回来,尽管如此,窦建德依旧占据着绝对优势,他手上兵力雄厚,大兵压境,逼迫不到四千的玄甲军。只要和李世民耐心打下去,窦建德未必不能取胜。 不过,正应了那句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世民的道行,还是比窦建德要深。他早就找到了对付窦建德的妙招,绝不会让窦建德得意太久。只不过,时机还没有成熟,一旦成熟,李世民便会一举收网,一击命中,彻底灭掉窦建德的所有精兵主力,将夏国政权了结在虎牢关。 终于,虎牢关真正的决战,还是最终开启。这场针对窦建德的棋局,也到了收官的时候了。 李世民坚持按兵不动,不与夏军主力正面交锋,故意吊着窦建德。这样一来,李世民坚守不战,窦建德便无法与唐军决战,也无法快速从正面突破虎牢关,甩开李世民的纠缠,赶赴洛阳。更关键的一点是,虎牢关的战事不能再拖下去了,如果继续和唐军在虎牢关干耗,军心、士气必然会被完全耗尽,彻底失去战斗力,失败是早晚的事情。 从奔赴虎牢关开打,直到现在正式决战,李世民都非常沉得住气,很有耐心,不急于和窦建德争一时长短。李世民久经沙场,以他过往的经验,非常清楚地知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