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十三章 河北叛乱(2)洺水之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河北叛乱(2)洺水之战 (第5/5页)

彻:

    有刘世彻者,其人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且有非常之相,真帝王之器。将军若自立,恐终无成;若迎世彻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

    徐圆朗听后,认为刘复礼说得颇有道理,便派刘复礼前往浚仪,迎接刘世彻,欲拥立刘世彻为新主。就在此时,有人却站出来劝说徐圆朗,拥立刘世彻,无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并举出了李密和翟让的先例,提醒徐圆朗;与其拥立刘世彻,费力不讨好,倒不如趁机夺了他的兵权,收编其部众,壮大自身力量:

    将军为人所惑,欲迎刘世彻而奉之,世彻若得志,将军岂有全地乎!仆不敢远引前古,将军独不见翟让之于李密乎?

    就这样,徐圆朗马上改变了主意,准备利用刘世彻的影响力,夺取兵权,收编部众,然后再卸磨杀驴,除掉刘世彻。不久,刘世彻带着数千部众,前来面见徐圆朗。没想到,徐圆朗连面都不露,只是让人将他召入城中。刘世彻感到,情况不妙,想要逃走。但转念一想,这是徐圆朗的地界,逃是肯定逃不掉的,只好硬着头皮,入城谒见。

    刘世彻一入城,立刻就被徐圆朗夺了兵权,并任命为司马,出使谯、杞二州,利用他的影响力,招降二州。果然,由于刘世彻在当地甚有名气,谯、杞二州,纷纷归降徐圆朗。兵权、地盘都收归徐圆朗囊中,刘世彻也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于是,徐圆朗过河拆桥,犹豫都没犹豫一下,便杀掉了刘世彻。

    由此可见,徐圆朗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样的人,必然是挡在唐王朝一统天下道路上的绊脚石,一定要除掉。故而,打败刘黑闼后,消灭徐圆朗势力,自然要提上了议事日程。

    到了武德五年四月,洺水之战刚刚结束,李世民即刻整顿兵马,准备从河北出兵,攻打徐圆朗。碰巧此时,长安传来诏令,唐高祖李渊急召李世民回京,听他当面汇报战况。接到父亲的传召,李世民不敢耽搁,将军队暂时交给齐王李元吉统领,快马加鞭,赶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李世民当面向唐高祖汇报战况,陈述攻打徐圆朗的具体作战计划。听完李世民的汇报,唐高祖同意了他的军事计划,决定派李世民出兵平定徐圆朗。得到父亲的许可后,李世民连夜返回前线,赶赴黎阳,集结大军,向济阴挺进,兵锋直指徐圆朗的势力范围,挥师征讨。

    武德五年七月,李世民亲率唐军主力,大举进攻徐圆朗。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十余城,声震淮、泗。徐圆朗下辖的主要城邑,尽数被唐军攻占,徐圆朗独木难支:

    时徐圆朗阻兵徐、兖,太宗回师讨平之,于是河、济、江、淮诸郡邑皆平。

    此时,李世民觉得,徐圆朗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掀不起什么大浪了,这次征讨淮、泗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平定徐圆朗之乱,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李世民留下淮安王李神通、行军总管任瑰、名将李世勣等人,继续将兵围击徐圆朗;自己则于武德五年七月初六,班师回京,结束了平叛河北的征战。

    应该说,在河北局势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下,李世民凭借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力挽狂澜,扭转了唐朝河北战场的颓势。李世民于武德四年十二月中旬,率师出征河北,到武德五年三月下旬,发起“洺水之战”,大破刘黑闼主力。紧接着,李世民乘胜出击,重创徐圆朗所部。

    也就是说,李世民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连克刘黑闼、徐圆朗两股悍匪,迅速镇压下了河北、山东的反叛势力,初步平定了河北叛乱。坦白地讲,如果没有李世民,没有李世民大开大合,天马行空的军事手腕,唐军不可能这么快击败叛军。对于李唐王朝初步平定河北,李世民的卓越功绩,不可否认。

    关键问题是,这时的李世民,已经功盖天下,威加四海,到了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地步了。一年以前,因为攻克洛阳,消灭王世充、窦建德两大政权,李世民为唐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加封“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并且,李世民又掌管着陕东道、益州道两大行台,手握全国兵权,成为了大唐王朝名副其实的军事领袖。

    本来,攻克洛阳,已经是李世民人生事业、军事生涯的巅峰。没有想到,继洛阳之战后,李世民率军平叛河北,再次立下赫赫战功,“洺水之战”,大破刘黑闼叛军主力,横扫河北、山东。所以,击败刘黑闼、重创徐圆朗后,对于威震天下,叱咤风云的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封赏这个二郎。

    但是,有功不赏,也不符合规矩。最终,经过一番权衡,唐高祖决定授予李世民一个头衔。武德五年十月,唐高祖下诏,秦王李世民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之衔,归秦王所属:

    御侮折冲,朝寄尤切,任惟勋德,实伫亲贤。天策上将太尉领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世民。宇量凝邈,志识明劭,爰始缔构,功参鼎业。廓清秦陇,茂绩以彰,戡定周韩,戎威遐畅。河朔馀寇,取若拾遗,济代逋诛,克同振朽。宣风都辇,综务朝端,政术有闻,纲目斯举。宜加襃宠,式兼常秩,总摄戎机,望实惟允。可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馀并如故。

    十二卫大将军,始设于隋炀帝大业三年,每卫一员,正三品。其主要职责,总领卫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朝建立后,其主要职责,负责掌管宫禁宿卫、巡警、仪仗,统领内、外府兵,多以宗室成员或武臣担任。李世民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之衔,等于掌握了宫禁卫戍之权。

    从武德四年七月,刘黑闼兴兵作乱,到武德五年三月,“洺水之战”,李世民掘开洺水堰坝,水淹敌军,击溃刘黑闼主力。整整九个多月,刘黑闼将河北搅得天翻地覆。终于,在李世民的雷霆攻击下,兵败如山倒,逃往突厥。乱了九个月的河北地区,迎来了短暂的初步平静。

    那么,洺水之战,李世民大破刘黑闼主力,是否代表河北叛乱就此平息呢?当然不是。李唐王朝平叛河北,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洺水之战的胜利,于唐朝而言,只是一场短暂的胜利。

    就在李世民重创徐圆朗部,班师回京之前,刚刚平定的河北,又生波澜。原来,自洺水之战惨败,刘黑闼逃亡突厥,在突厥的帮助下,竟然奇迹般的死灰复燃,再次起兵叛乱。面对死灰复燃的刘黑闼,唐高祖李渊又将如何应对?

    第二次戡乱河北,李渊又为什么要临阵换将,没有委派用兵如神的秦王李世民,继续率军出征,而是命许久没有领兵的太子李建成,讨伐叛军?那么,久未上阵的太子李建成,又是如何对付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等反叛势力?平定河北叛乱,对于李唐王朝一统天下的大业,又起到了怎样的影响与意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