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风云_五十二、少林棍术神圣起源的谎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十二、少林棍术神圣起源的谎言 (第2/3页)

术也不会)说是“棍僧”,“助唐”说成“救唐王”。于是编造谎言,将少林棍术的历史进一步推早到唐初。

    第四.少林僧不但编造故事说,其棍术授自神圣的“紧那罗”,到后来,“紧那罗”又被渲染成“武备”,是一切少林武术的来源(包括所创的白氏五拳、罗汉拳等)。将少林寺武术最初的创造与传播者白玉峰、李叟及觉远上人的功劳,均集中在“紧那罗”即少林寺“武备”的身上。

    有意思的是明嘉靖年间,通背拳创始人怀庆府人董成,也将他二位业师张文魁、郭万清的老师隐喻成“宋太祖”及“紧那罗武备”,说二位对武勇是“生而知之”者。张文魁、郭万清分别传授了董成大红拳(也称太祖拳、洪拳)及白氏五拳,而张、郭则极可能是白氏、李叟的俗家徒子或徒孙。《焦作武术》一书“于村武术源远流长”239页上记载:“明嘉靖年间。。适有山东青州人白天启绰号拳王者途经敝庄献身卖艺以传绝技。。。其名曰‘大洪拳、长拳、黑虎拳。。。。’第一代传人邑X武生员张五章,张五臣”,说明嘉靖年间怀庆府一带传大洪拳的不仅仅是张文魁,还有白天启。以张文魁的大洪拳之师或师爷李叟,隐射“托名创该拳艺的宋太祖”;又以郭万清的五拳老师或师爷白玉峰,隐射为“武备”的少林“紧那罗神”。因此,在通背拳谱里的“武备紧那罗”已不再是棍术的化身,而是指对少林武术贡献最大的白玉峰。(注:红拳或大洪拳始自元末明初,不知何人创始,之所以托名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主要隐喻宋太祖定下的“三十二条治国策略”。早期在山东、河南一带流传,后传至西北)

    有研究者还认为,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影响了包括俗家程冲斗在内的一些少林僧对“紧那罗”的神奇描述。

    总之,用佛教神“紧那罗”及“罗汉”传授少林寺僧武功之说,可以让少林僧为保卫寺院利益而练武杀生,并觉得心安理得。

    可惜,少林武僧似乎并未将习武与佛教的开悟结合起来,这方面道家的武术就结合得比较好。日本的泽庵宗彭(1573-1645年)提出了击剑中“无心”的理论,并经铃木大拙发挥形成流行的“忘生死论”的武士道精神,而中国民间也早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后人托称为岳飞所言),明末董秉乾老道创的“董氏六合枪“(王堡枪)也说“心忘手,手忘枪,一触而就,如眼帘护眼”。

    明中、晚期的少林武僧的确在征讨匪贼、镇压农民起义及早期抗击倭寇斗争中为当时的朝廷做过贡献(还有其它地方的寺僧也抗倭过,如杭州的僧人等),但也有不少少林武僧自己成为匪贼,为害一方,甚至组成反政府武装。如王士性(1547-1598年)在他的《豫志》(约1595年)中,严厉斥责少林僧们有盗抢与反叛的倾向。他说:“那些僧人今日削发则为僧,明日长发则为民,任自为之。……无论僧行,既不饮酒食rou者,百无一人”。他警告他的同僚们“河南僧人是危险的煽动者”。并总结道:“少林寺住持僧人,以吃喝打斗虚度岁月,没什么价值”,“饮酒啖rou,习武教艺,止识拳棍,不知棒喝”。(笔者在新西兰也见过少林寺武僧集体在饭店里喝酒食rou,还有在肯塔基店里吃鸡,在海外影响恶劣)

    一位无名作者的集子《醉醒石》(大约在1650年间)中,说一名叫明果的和尚,曾在少林寺习练棍法,后来听了一位术士的话,竟然想模仿作过和尚的朱元璋,也想当皇帝起来,那位愚不可及的明果和尚,遂煽动叛乱,结果被捕处死。

    附文一:少林寺和尚为什么要救唐王李世民?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春天,李世民以太尉、尚书令、陕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等身份督军与王世充作战,进行他建立伟大的唐王朝之前的统一战争。

    二月份的时候,王世充已经兵败如山倒,但是因为窦建德率兵十余万增援,战局暂时变得复杂起来。当时的战场主要在洛阳附近,在洛阳与少林寺之间有一个“轘州”,原称柏谷坞,是隋文帝赐给少林寺的庙产,在寺西北五十里处,因其地势险要,属兵家必争之地,王世充将之据为己有,作为军事要塞,让侄子王仁则据守,自己拥兵与之不远的洛阳,互相呼应支援,以抗拒唐军。四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少林寺的和尚联合王仁则手下的轘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抓住了王仁则,将之送给了唐军;三日后,李世民派官员至寺颁赏——赐地(即柏谷坞)四十顷,水碾一具。

    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真相。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画角悲鸣,没有血流漂橹,没有美女爱情,平淡如水,简单无奇,几乎让人难以置信。如果说有可能出现刀光剑影和生死搏斗的话,那个情节只能是在捉拿王仁则的过程中。但是这样的假设有一个前提,就是如电影《少林寺》所拍的那样,王仁则必须是一个武林高手,而且擒获过程中受到了他顽强的抵抗。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假设未必有多少可能性,擒拿王仁则可以智取,未必一定得力为,也不一定要少林寺僧人动手,王仁则手下的兵将也能做到。这样,少林武功的千年神话便告破产。到底当时有多少少林僧人参与了行动,他们的武功如何,都没有任何资料可为凭据,我们所知道的神话都是后人的想像。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时少林僧人为什么要帮助唐军,即少林僧人的行为动机问题。决定历史行为的不是道德,也不是精神,而是利益。这一点,原始文献倒是讲得很清楚,并没有多少想像的空间。这个答案就在《鹿鼎记》所引的李世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的那几句原话上,即“深悟机变,早识妙因”这八个字上,但这八个字说得比较婉转含蓄,唐开元十六年(728)七月十五日所立的裴漼所撰《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则说得较为直接明白,是因为王世充“窥觎法境”、“将图梵宫”,少林寺的庙产柏谷坞已被王世充据为“轘州”,少林僧人自然心有不甘,而且兵荒马乱,施舍较少,庙产既失,斋粮都成问题,更何况王世充虎视眈眈,大有吞并少林的企图,当此之际,除了帮助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