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章 对峙 (第2/2页)
青年文士和大批叛军将领,上了望楼,观看木那攻城。 就在木那准备攻城时,陈应也没有闲着,他正忙着组建督战队呢! 原来,陈应鉴于之前鸣锣产生的乱象,发现大军纪律散漫,士气低沉,一遇到事情,士兵们除了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完全就是一盘散沙! 为了提升士气,陈应派刘十带着自己保命用的骑兵,出城秀了一把,大大提升了大军士气,但这样还不够!大军的士气虽然提升了,但军中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缺乏训练配合,对长官命令不理解,不懂的旗号指挥,无组织无纪律的问题仍然严重。 这样的军队,要是一遇到激烈的战斗,一定会奔溃的,所以,陈应要组织督战队。 督战队,在督战的同时,也负有执行、监督军法,传达命令,在紧急时指挥队伍,和充当敢死队等职能,是陈应和刘十等军侯们商量后,得到他们的一应认可后,开始组建的。 它从全军挑选有战斗经验,意志坚定,懂得旗号指挥的老兵为基干,由不影响战斗的轻伤军官为领导组成。 由于皖县军中附和条件的老兵和军官较少,陈应又从大军中的郡兵(主要是从属于预备队的郡兵)中挑选了一部分年轻、悍勇、敢拼命的兵员,作为老兵的助手和部属。 即使如此,督战队的人数也并不多,陈应各方筹蓼,才凑了三百二十四个人。 他将这三百多人分为五队,按各城墙上部署的士卒的多少分配,大约是每队士兵,配一伍五个督战队。 如果将皖县大军比作一个人,那督战队,就好像是神经末梢,将陈应的意志传达的整个军队,陈应将会靠着他们指挥军队。 在陈应部署好督战队后,城外的木那也做好了攻城准备。 按照这时的战争流程,黄穰率大军抵达皖县后,应该先派一个使者喊话劝降,展开心理攻势,或打击守军士气,或和城上的守军对骂上一场,提升一下己军士气。 然后在收军安营扎寨,打造攻城器械,让士卒饱饭,养足精神,做好苦战的准备。 这样做,是有科学道理的。 首先,大军远道而来,长途跋涉,必然十分疲惫,要知道,在古代出行,尤其是大军出行,是没有车坐的,就是骡马,那也是中高级将领军官的待遇,至于普通大头兵和低级军官,对不起,请坐11路车吧! 不光如此,这些大头兵们,在靠着自己是双腿行走的同时,还要背上数十斤重的武器和干粮,穿着草鞋,乃至光着脚,排着队列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走。 就是这样,古代的军队才日行三四十里、五六十里,当然,日行五六十里的,那就是精锐部队了,黄穰麾下的那些乌合之众是走不了这样快的,这也是为何陈应都回城快两天了,追在他们后面的黄穰才慢吞吞赶到皖县,不是黄穰动作慢,是他的大军走不快! 想一想,背着数十斤重的东西,穿着简陋的鞋子,走上几十上百里路,风餐露宿的辛苦好几天,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肯定都会十分低下,要是不好好休息一番,直接和以逸待劳,占据有利地形的敌军交战,那一定会吃亏的,甚至直接大败而归也不是不可能。。 其次,同样,己军远道而来,十分疲惫,敌军以逸待劳,这时,要防备敌军突然袭击,要是在行军状态中,又十分疲惫的己军被养精待锐的敌军突袭,是很容易就造成大军混乱,乃至崩溃的。 所以,一般情况下,将领带大军到敌军城下,首先会组成阵势,逼到城前,不给敌军可趁之机。 一边派使者去劝降,一边让后军的辎重兵们赶紧建造坚固的营寨,建立防御工事,同时,也打造攻城器械。 这就是古代攻城前的准备流程。 明智的将领,是不会驱使着筋疲力尽的士兵,去攻打坚固而有大军防守的城池的。 当然,要是攻城的大军人数众多,而守城的兵力薄弱,那又是一回事。 就像现在一样,黄穰刚到城下,连攻城器械都没有准备齐全,就强令部下攻城。 不过,木那倒是遵守这时攻城的流程,他派来一个使者,骑马跑向城前,准备喊话劝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