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从主持人大赛制霸内娱_第一百七十二章.熟悉的张氏满分作文又来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二章.熟悉的张氏满分作文又来了 (第3/3页)

tent2'>

    伏羲,结绳为网,发明了渔猎。

    原来那些我们看得见抓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逮住了再吃;

    至于神农氏做了什么?

    五个字: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但还要接着吃。

    因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食物的向往。

    他不但丰富了先民的菜篮子工程,还创造了今天丰富多彩又一脉相承的华夏味道。”

    最后这一句点到了众人的G点,弹幕顿时变得热情洋溢起来。

    “我想起了一支视频,叫盘点最丢脸的五大入侵物种,本想祸害华夏,却被华夏人吃到快灭绝”

    “华夏的烹饪技术,世界文明”

    “麻辣牛蛙很香的”

    “在神州大地,能吃的叫食材,不能吃的叫药材,实在是不能吃的叫建材”

    “划重点,只要高蛋白,微量元素,味道鲜美,滋阴壮阳,但凡沾一点点,就能被吃到价格高昂”

    “這世界上不論什麼小動物不管會不會咬人,都免不了被华夏人咬上一口。”

    “……”

    看着骤然密集的弹幕,张麟笑呵呵语气轻松道:“那你说,这一脉相承的华夏味道,那古人是怎么吃的?”

    眨巴着烟眸,杨蜜摇头道:“我怎么知道啊!”

    帅气而笑,张麟解惑道:“其实很简单。

    你看现在我们,不也是吃很多好吃的时候,我们都要拍一张照片,然后发个微博吗?”

    和李紅对视一眼,杨蜜煞有介事的点了点头。

    不演戏的讲,确实她有拍照的习惯。

    张麟神态愈发轻松自如,笑道:“那古人其实也是这样。

    你只要翻开唐诗宋词,那妥妥的就是一个吃货的朋友圈。

    比如:我们来看一条;

    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

    见杨蜜似懂非懂,解释道:“夜空里,明月下,吹着江风,喝着酒,漂亮妹子给你烤鱼头。

    就这画面,就能多干两碗米饭。”

    画面里的局座微微而笑,显然很喜欢这段话。

    一拍手,张麟笑着道:“那刚才提到了喝酒,其实喝酒也不是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拿起瓶子来敦敦敦敦!

    朋友,你那不是喝酒,你怎么着你也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或者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你得有点格调。

    当然了,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吃的多么名贵,多么稀罕。

    滟滟存醪君勿辞,橙椒香美白鹅肥。

    村里酿的土酒,自家的铁锅炖大鹅,顶天是个农家乐。

    那又怎么样呢?

    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定能够主客尽欢颜。

    所以呀,吃什么从来不是关键,关键是和谁一起吃。”

    哗哗哗~~~

    并不热烈,只有两人的掌声响起。

    杨蜜满脸钦佩之色,李紅亦是满心赞许。

    随着张麟爆火,咬文嚼字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开来。

    但大多数人,成堆的华丽词藻,遮掩不了满屏的俗不可耐。

    气质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的玄!

    张麟给人的感觉,是他懂世间大部分人,所以他说的话总能深入人心!

    杨蜜没有李紅这样的观感,她单纯就是羡慕。

    从《今晚80后脱口秀》那晚上开始,她就特别羡慕张麟的语言天赋,幻想着自己若是有其一半,那星途肯定量变引起质变。

    可惜,她没有!

    感受着两位美人的钦佩注视,张麟心态平和道:“那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美食家袁枚曾经说过:

    华夏的美食艺术其实是一门饮食、美器、礼仪的综合艺术,它更是一门深刻的学问之道。

    你要说光论吃货的话,其实古代也是一抓一大把。

    你比如说这个:

    爱吃荔枝的杨贵妃,嗜蟹如命的李渔,还有无rou不欢的纪晓岚。

    当然了,我们古代的小吃界还有三位重量级的代言达人。

    他们分别是:私访的康熙,迷路的乾隆和逃难的慈禧。

    不信你到各大旅游城市的小吃街去看一看,都是这三位的传说。”

    听到这里,弹幕开始有大神出没,为不了解详情的网友答疑解惑。

    在他们的文字下,华夏饮食文化已经和历史紧密相连在一起。

    柴米油盐,一滴一个故事;

    日常饮食,一口一段历史。

    至于清代小吃界三大代言人的故事?

    小窝头因为谁而中外驰名?

    炒肝儿相关的俏皮话?

    什么糕点有64层?

    驴打滚、豌豆黄、卤煮火烧、炒肝、爆肚、沙琪玛、锅贴……

    总之看完他们的科普贴,下次只要吃小吃,你就可以给别人讲讲背后的历史故事,装一把美味儿流传的逼。

    看完好长一段评论,窥屏的汪冰冰终于了解了逃难的慈禧是什么梗。

    原来1900年,慈禧仓惶逃往长安。

    途中那是风声鹤唳,饥饿难忍,狼狈的无从想象。

    随从就找来一个大窝头,慈禧几口便吃完了,连说好吃。

    回到京城后,御厨便改良了细面小窝头,加上白糖、桂花,延续至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