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章 换下来就行  (第1/2页)
    “嘶……这真是霍利尔的一招臭棋?”    从阿斯顿维拉前场变阵开始,直到上半场结束。    巴里西奇是愣没看出霍利尔如此调整的意义?    自废前锋线是个什么战术?    在球员通道里,巴里西奇思考良久。    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掐灭手上的烟头,拉开更衣室的大门……    ……    下半场易边再战,场面全都变了样。    维也纳快速总算有了主场作战该有的样子。    他们上来就围着阿斯顿维拉一顿猛攻。    维拉门前险象环生,防线溃败就差一个进球。    巴里西奇不再去纠结霍利尔还有没有后招。    果断换上两名前锋,准备殊死一搏。    进攻才是唯一出路。    而霍利尔显然对这种局面早有考虑。    迅速调整阵型,全线退守到本方半场,摆开了死守的架势。    除了两名前锋,维拉所有球员都不再越过半场。    这时候,巴里西奇才是出看霍利尔的用意。    实际上,不管艾伦·罗森在中路还是边路,己方忌惮的始终都是他的速度。    在边路,正常防守时,只需要防止他内切就行。    因为,大部分的边路突破,最终目的就是传中。    那么直接放在中路呢?    一旦形成突破就可能直接面对球门。    这个改变,在上半场维也纳没有全线压上的时候,发挥不出作用。    人们只是看见,艾伦罗森一次接一次的被撞翻在地,球都拿不到,更别说形成突破。    但是,如果给他一片开阔地,他的作用马上就体现出来了。    当然,不确定因素是,艾伦·罗森那糟糕的射门。每次最后那一下,没到高潮就戛然而止!    陆子宽呢?    在边路,他没有突破,没有速度,没有盘带,甚至连传球都稀烂。    身体优势、头球优势也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这样一个失去了“利用价值”的球员,霍利尔是怎么处理的呢?    当然是把他换下场啊……    下半场一开场阿邦拉霍就替换陆子宽登场。    阿斯顿维拉就是摆明了防守反击。    放两名速度奇快的前锋在前面,随时准备给维也纳致命一击。    只是,阿邦拉霍的射门比艾伦·罗森好点,也有限……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赫斯基的传染,维拉队中没一个射门靠谱的。    如果在防守上不出大的纰漏,阿斯顿维拉就将是这场比赛的最终胜利者。    维也纳快速的队员不甘心,巴里西奇也不甘心。    狂攻二十分钟未果。    巴里西奇用了最后一个换人名额。    再上一名进攻队员,调整为3-4-3的阵型站位。    就这样,比赛变成了攻防演练战。    ……    第65分钟,维也纳中场组织进攻,库洛维茨拿球,未遭受维拉队员抵抗。    持续推进到门前40米区域,就见维拉三人围了上来,左、右、前三面包夹,只给库洛维茨留了后路。    左边路,刚上场的维也纳前锋特里梅尔回撤接应。    库洛维茨见状,一个假动作虚晃一枪,在三名防守队员的夹缝中将球传出,引得看台上球迷的一致点赞。    特里梅尔背身接球,彼得罗夫上前贴身盯防,抢先一脚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